[摘要] 目的 探讨球筋膜下麻醉在小梁切除术和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109例(121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和66例(66眼)超声乳化手术患者,合计175例(187眼)。倍诺喜表面麻醉后开睑器开睑,在手术显微镜下常规剪开球结膜暴露术区巩膜后,用钝针头(Helon针头)向Tenon囊内注射2%利多卡因1~2 ml。结果 术中100%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一例患者反应手术中有疼痛感,无一例需术中追加麻醉。术后观察2~15个月,平均6~7个月,无一例并发症出现。结论 球筋膜下麻醉是目前小梁切除术术中麻醉和超声乳化手术追加麻醉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国内推广使用。
[关键词] 球筋膜下麻醉;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手术;作用
以往小梁切除术术中均用球后麻醉,这种麻醉方式易导致球后出血,使原有的视野更加缩小,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危险;随着超乳手术的开展,目前在白内障手术中使用表面麻醉,仍有部分患者表麻后眼球过度活动不能配合手术或特殊体质者术中疼痛明显而影响手术。这是值得临床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必须摸索出一种安全、有效、快速起效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2月在小梁切除术和部分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球筋膜下麻醉共175例(187眼),术后平均观察6~7个月,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2月共有青光眼小梁切除患者109例(121眼)和白内障手术患者66例(66眼)进行了球筋膜下麻醉。青光眼患者术前视力不同程度下降,视野不同程度缩小,白内障患者均为表面麻醉后眼球过度活动者不能配合手术或特殊者仍感疼痛。其中男89例(92眼),女86例(95眼);年龄45~96岁,平均68.36岁;青光眼患者:视力从光感到1.0不等,其中视力光感~0.15共28例30眼,0.2~0.5共42例47眼,0.6~1.0共39例44眼,病程1个月~2年不等;白内障患者:视力均0.3以下,其中光感共6例,手动共7例,指数共18例,0.1~0.3共35例。所有患者术后观察2~15个月,平均6~7个月。
1.2 麻醉方法 均采用球筋膜下麻醉,其具体做法是:倍诺喜表面麻醉后开睑器开睑,在手术显微镜下常规剪开球结膜暴露术区巩膜后,用钝针头(Helon针头)向Tenon囊内注射2%利多卡因1~2ml。麻醉药很快扩散,即可给予上直肌缝线固定眼球(白内障患者术中眼球不能配合运动者做上直肌缝线),常规开始手术。
1.3 术中效果 100%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一例患者反映手术中有疼痛感,无一例需术中追加麻醉。
1.4 术后效果 术后观察2~15个月,平均6~7个月,无一例并发症出现。
2 讨论
青光眼和白内障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已往青光眼术中均采用球后麻醉,其机制是麻醉药注射在球后视神经节周围,麻醉睫状短神经,达到术中止痛的目的。但由于其注射部位的特殊性,操作时对术者的要求较高,稍有不慎极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球后出血、原有视野缩小、刺穿眼球、刺伤视神经、癫痫大发作等[1]。
近年来,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开展,表面麻醉的好处开始显露出来,比如损伤小、患者痛苦小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患者,术中仍感到疼痛或眼球过度活动者,则可追加筋膜囊下麻醉。
球筋膜下麻醉方法最初在Swan于1956年提出,据报道该方法对虹膜及眼前节组织、眼肌的麻醉效果较其他麻醉更令人满意。其原理是:筋膜除在近角膜缘1~2mm处与巩膜密切愈着外,其他部分与巩膜表面分开,中间留下一潜在的巩膜上间隙,球筋膜下麻醉就是将药物注射于这一间隙内,麻醉药直接作用于巩膜表面,并且沿球壁向后作用于视神经周围,达到麻醉止痛的作用,而且作用快、安全、操作简便、麻醉效果可靠,避免了球后麻醉所带来的危险和并发症[2]。
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2月在小梁切除术和部分超声乳化手术中采用球筋膜下麻醉共175例(187眼),100%都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一例追加麻醉,无一例患者反映手术中有疼痛感。术后平均观察6~7个月,均取得很好效果,无一例发生眼球出血、眼球损伤、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笔者认为:球筋膜下注射麻醉是目前小梁切除术术中麻醉和超声乳化手术追加麻醉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国内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毛文书.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1-22.
2 彭广华,李志杰,李辰.现代眼科治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