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2009年全国医政工作会议在昆明市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医政管理要有宏观思路和大局意识,做到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积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医政管理水平。
陈竺指出,医政管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基石,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的重要基础。医政工作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运转,关系到医疗服务的发展,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关系到满足群众医疗需求,也关系到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因此,医政系统近期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合理规划盘活存量
要认真研究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整体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医疗中心的数量,形成大中小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技术支持的良性互动格局。对辖区内的现有医疗资源要以改革和发展的思路盘活存量,要精细化到专业人才、诊疗项目、设备设施的配置与医疗需求的合理配比,实现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与诊疗项目、人力配备有机衔接。
启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到位、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儿科医生捉襟见肘,精神科医生总数才1万多人,病理、传染、康复、临床营养等部分学科日渐萎缩,技术水平落后,服务能力降低,成为医疗服务“木桶”中的“短板”。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就是要创建一批全国知名的临床重点专科,引导医院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指导县医院建设
自2009年开始,3年内各级财政将重点支持2022所县医院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使其达到二甲医院水平。各地医政部门要指导县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建筑标准、建设项目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与其服务能力相匹配,保证建设后的县医院充分发挥功能。
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进入医师队伍后向专科医师发展的必备阶段,是提高医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各级医政部门要积极配合人事部门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学科建设促公立医院提升内涵
城市大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在医疗服务中占有主导地位,要在两个方面发挥功能。一要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发挥专科特色,解决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问题。二要开展对基层、社区的培训和指导,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建立便捷的双向转诊体系。
学科体系是加强公立医院内涵建设的灵魂,要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医疗、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办院思路,构建龙头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三级学科体系,加强学科队伍建设,重视学科制度的建立,完善学科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医院实力和发展动力,规避医院远期发展乏力的风险。
加强医政队伍建设
要加强医政队伍建设,提高驾驭医疗事业发展的能力。提高从宏观和战略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有效处置的能力;提高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和指导医院、管理医院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
加强医政管理体系建设
要完善医政管理法制体系建设。目前,医政管理的法制体系仍不完善,还有一些空白和薄弱环节,要尽快制定完善,把医疗服务的各种要素和每个环节都纳入法制管理中,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加强准入管理体系建设。要完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的准入和管理。在机构准入方面,要严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准入,落实各个医疗机构的功能和任务,保证医疗机构的基本设备设施条件和人员配备,人才结构和人员资质以及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能够满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需要。在人员准入方面,除做好医师、护士的准入管理外,还要研究建立其他医技、药剂人员的准入制度,保证每一个进入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都经过了严格考核,具备所需的医疗服务技能。在技术准入方面,要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准入和管理制度。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制和体系建设。建立医疗服务提供主体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执业规则;逐步建立完善国家、区域和省级专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充分发挥各级质量控制中心的控制和管理作用,提升医疗服务品质;要完善医疗服务标准体系,制定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以及重点部门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并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形成良性互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质量信息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医疗安全隐患,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分批逐步制定临床路径
开展临床路径,是规范诊疗服务行为的一个有效抓手。医政司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起草了相关疾病的临床路径,并指导一些医疗机构进行试点,进一步完善后将正式下发。今后,卫生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分批逐步研究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和费用高的诊疗项目的临床路径,争取每年都制定出台一批,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促使在诊疗服务行为中采取适宜技术和使用基本药物,避免不合理治疗。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云南省副省长高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