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 1657 AB0960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裂孔愈合过程及其与视力的关系
赖铭莹,唐仕波,黄丽娜,陈浩宇,李加青,邹玉平
暨南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 深圳市眼科医院 518001
目的:探讨内界膜剥除后特发性黄斑裂孔愈合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随机病例系列研究。2002年1月-2005年6月间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32例32 眼有早期连续OCT随访资料的IMH病例被纳入本研究。
结果:术后随访7-21个月(平均12.28±3.9个月)。32例32眼中男性12眼,女性20眼;年龄45-67岁(平均58.27±7.43岁)。临床分期(眼数):II期5眼(15.6%),III期14眼(43.8%),IV期13眼 (40.6%);病史1-6个月(平均3.25±1.03个月);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5-0.8(平均0.2)。32眼中31眼完整地剥除了黄斑裂孔周围的内界膜,1眼只剥除了裂孔旁部分内界膜。术中1眼(Ⅱ期孔)在剥除内界膜后裂孔随即闭合。第1次手术裂孔闭合率为96.8%(31/32),未闭合的1眼行第二次手术后裂孔闭合。第一次OCT检查时间在最早术后5-25天(平均15天)。术后早期OCT表现为四种类型:1)I型(8眼):黄斑中心凹形态恢复,但伴色素上皮层或感光细胞层的缺损;2)II型(10眼):黄斑裂孔缘视网膜呈桥状相连,但未与RPE层相贴,呈神经上皮层脱离状态;3)III型(8眼):黄斑中心凹形态恢复,但中心凹变薄;4)IV型(6眼):中心凹形态完全恢复,厚度在正常范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愈合形态的年龄、分期和病程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性意义(p>0.05);不同愈合形态的术前裂孔特征差异也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之间在随访中可互相转变。黄斑中心厚度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无明显变化;Ⅳ型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好于Ⅰ、Ⅱ、Ⅲ型(p<0.05);Pearson相关分析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与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呈负相关性(-0.532,P<0.001)。
结论:内界膜剥除术后极早期裂孔即已闭合,解除玻璃体、特别是内界膜的机械牵拉是裂孔闭合的关键。黄斑裂孔的早期闭合形态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术后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在随访中无明显变化,可作为术后随访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早期愈合形态良好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接近正常者,术后视力较好。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须标明来源“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