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医药保健研究院院长 高健:
中医科就是起点缀作用
不少中医医院穿起了“西装”
推动中医药发展政策要具体
中医的地位有多高,去看看各地中医院的生存状况就知道了。在医院里,中医科医生的收入低、位置尴尬,是普遍现象。在一些西医医院里,中医科不能没有,弄了个中医科就是起点缀作用。而另一方面,不少中医医院穿起了“西装”,发展西医科室,这个现象值得关注。
每年两会,都有很多代表和委员呼吁重视中医药,这是我感觉很欣慰的。只有各方在具体的政策法规、科研发展和医疗实践等各个方面,去推动中医发展,防止中医西化,才能促进中医更健康地发展。在我国,师徒传承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几千年来造就了一批批中医师。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传”,但在现行医疗制度下,师徒传承体制无立足之地。现在用西医标准去评判中医,甚至否认中医成果是不可以的,因为中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无法兼容。
中药问题也一样,我们很多中草药都不能合法出口,很多是当成食品被带出国,放在国外的商店里卖。这是不行的。如何让国际上接受我们的中草药?如何搞标准化?这些都有争议。
我觉得对中草药的生产,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比如“淮山药”,只能出自河南焦作,别的地方产的,只能叫山药。可现在技术发展了,别的地方把山药加工一下,就成了“淮山药”。药材不地道了,如何保证中药疗效和作用不改变?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医药?我期待两会能真正关注中医药的发展。
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一科护士长 张会:
工作内容增加了但人员没增加
保证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和质量
要合理地分层次配备护士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这句话说到我心窝里去了。
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这是大多数护理从业人员的切身感受。现在护理工作和以前不完全一样,以前给患者发个药、打个针就可以了,现在护理管理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比如要与患者进行细致的沟通,这一项就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内科有一些是糖尿病患者,那我们就得给他们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哪些东西不能吃、血糖如何检测等。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我们执行医嘱时,加强了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对病人的生活护理、心理支持与沟通、康复指导等工作。
工作内容增加了,但是护理队伍人员没有增加,不少科室都在超负荷运转。有资料显示,我国虽然有135万名护士,但是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备比例依然是按照1978年的文件执行,病床与病房护士一直按照1∶0.4的比例配备。这一标准沿用了30年,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求。
我的愿望就是社会各界更重视护理人员,要针对护士人力的数量、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人员结构与在不同护理岗位发挥的作用等进行综合规划。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护士的专业发展空间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逐步完善与护士职业发展相适应的继续教育,促进护士在不同专科领域的能力和技术的提高。在护士队伍的建设中,要切实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和素质,要根据临床不同专科、不同护理岗位对护士技术水平、专业能力的要求合理地分层次配备护士,发挥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特长,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氛围。
不知道有没有我们护理领域的人大代表,我希望他们能反映我们的心声。
武警总医院眼科副教授 陶海:
缓解看病难普及医学常识很重要
建立科普宣传平台和发布机制
我是眼科医生,在临床上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患者,眼睛出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医院就是北京同仁医院。结果大家都去挤同仁医院,造成看病难。实际上很多医院的眼科技术力量是很强的。
那么谁来教会老百姓“科学”看病?我觉得责任在政府,也在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
每年两会,老百姓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到看病问题上来。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切身的体会,可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原因是老百姓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大家一生病,就自己对号入座,盯住名医院,都往大医院跑,造成了大医院拥挤不堪、小医院门可罗雀。事实上,我们知道,生病感冒没必要跑“协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优势的医疗资源都被一些常见病和小病所侵占了,真正需要的患者反而得不到恰当的医疗服务,造成这些老百姓的看病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有义务向群众宣传医学常识。现在社会上一些打着科普旗号的活动和项目比较多,但往往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两会上对这个问题可能关注不多,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希望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医学科普工作,建立科普宣传的平台和发布机制。
来源:健康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