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结膜及泪器病 1385 AB0348
影响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分析
裘文亚 姚玉峰 金玉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 310016
目的:调查可直接影响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结果的重要因素。
方法:为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002年9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35例经病原培养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按以下的标准流程进行诊治:1、初诊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详细记录病例一般情况,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眼前节照相,进行角膜刮片、真菌病原的培养及鉴定,以及Etest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2、药物及手术治疗,在角膜刮片后立即启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一线用药是口服伊曲康唑,如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增加局部0.15%两性霉素B滴眼液或静脉滴注氟康唑,如角膜基质脓肿直径大于8mm或出现无法自行愈合的角膜穿孔时,行冰冻保存供体治疗性角膜移植以保全眼球,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3、随访检查,一般每周随访1次。统计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卡方分析,分析角膜炎的诱发因素、来我院就诊前的发病时间、起始治疗时角膜浸润病灶大小及深度、真菌病原的种类以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真菌性角膜炎最终治疗结果及视力的相关性;在筛选出危险因素后,再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
结果:135例真菌性角膜炎经抗真菌药物治疗或联合冰冻保存供体治疗性角膜移植后最终均感染控制、浸润消失,共55例(40.7%)最终视力大于等于0.3,其中88例(65.2%)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感染控制,47例(34.8%)需联合治疗性角膜移植。135例中,93例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角膜外伤史87例,包括植物外伤史47例,尘土为30例,其他金属和物理性损伤史7例,另9例为原有慢性角膜病史,主要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和眼烧伤。发病后7d内来我院就诊的为18例,8-15d为44例,16-30d为39例,另34例在1月后来我院就诊。起始治疗时角膜化脓性浸润病灶直径小于6mm有73例,大于等于6mm有62例;角膜浸润病灶深度不超过前中基质层有84例,51例浸润达深基质,出现角膜穿孔有24例;浸润病灶位于角膜中央的有90例,中周部42例,仅3例为周边角膜浸润。分离培养到的真菌病原包括镰刀菌58株,曲霉菌22株,暗色菌20株,和其他菌36株;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6株对三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敏感,28株对其中两种药物敏感,有55株仅对其中一种药物敏感,另26株对三种药物均耐药。单因素卡方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起始治疗时角膜浸润病灶大于6mm时,72.6%病例需行治疗性角膜移植(P1=0.000,相关系数B1=3.846);当浸润的深度达基质深层时,80.4%需行治疗性角膜移植(P2=0.000,B2=4.932);镰刀菌性角膜炎较非镰刀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的比率增加32.6% (P3=0.037,B3=2.489);抗真菌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三种药物均不敏感时,65.4%需行治疗性角膜移植(P4=0.034,B4=-1.088)。起始治疗时角膜浸润病灶的大小与深度是影响愈合后视力的重要因素(卡方分析,P=0.000)。
结论:起始治疗时角膜浸润病灶的大小、深度,以及致病的真菌菌属、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真菌性角膜炎的预后直接相关。同时也提示,及时明确的诊断以及积极的抗真菌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声明:本站独家报道转载请标明“中华眼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