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术后视力
22例患者术后第1d;1,3,6mo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表1)。表1 术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略)
2.2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 22例患者术后第1d;1,3,6mo
2.3后囊状态
充分散大瞳孔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A组在术后1d~6mo,有12眼后囊膜局部可见囊膜皱褶。而B组22眼的后囊膜均平整光滑。在裂隙灯下观察术后3mo两组后囊未见明显增殖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术后6mo,A组有6眼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混浊,B组仅1眼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PCOCAAS后发性白内障分析软件分析瞳孔直径为6mm时后囊混浊情况,计算PCO评分(表2),A组的评分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表2 术后两组PCO评分(略)
3讨论
后发性白内障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影响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白内障术后有40%的成人和100%的儿童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还有文献报道成人白内障术后2a内,20%~30%的患者因后发性白内障而再度失明[8],5a内有43%的患者因后发性白内障而再次手术[9]。对于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再次手术或采用Nd∶YAG激光切开混浊的晶状体后囊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激光可导致人工晶状体损伤,并且破坏了正常生理解剖稳定性,术后甚至可能出现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如何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成为白内障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白内障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纤维化生[10,11]。目前众多学者在药物干预以减少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增殖、转化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为进一步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提供了新思路,但迄今为止还未能明确提出利用某种药物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方法。因此,目前对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主要通过改进白内障手术方法,提高临床医师手术技巧等实现。囊袋张力环主要作用是其植入眼内后可以用来稳定囊袋,维持正常囊袋形状,支撑睫状体悬韧带断裂或者松弛部位的囊袋,使支撑力平均分布于整个囊袋赤道部,其张力对抗了残留晶状体悬韧带的牵引力,减少了非对称性的囊袋张力,稳定了玻璃体前界膜,有利于防止晶状体偏位、减少玻璃体流失。也有文献报道植入囊袋张力环可以防止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旋转,防止囊袋收缩,维持IOL良好的居中性,并能抑制后囊混浊。本实验通过观察年轻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眼内晶状体屈光手术后,植入囊袋张力环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的影响,评价囊袋张力环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是否存在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充分散大瞳孔后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A组在术后6mo,有12眼后囊膜局部可见囊膜皱褶。而B组22眼后囊膜均平整光滑。A组有6眼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混浊,B组仅1眼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PCOCAAS后发性白内障分析软件分析瞳孔直径为6mm时后囊混浊情况,计算PCO评分A组高于B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这说明植入囊袋张力环对于抑制后发性白内障是有效的。分析原因,囊袋张力环预防后囊混浊可能通过以下3个途径:(1)植入囊袋张力环后可以有效减小晶状体光学部与后囊之间的间隙。理论上,如果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和后囊之间不存在空隙可以防止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光学部后的增殖。但是,文献报道利用高分辨率的激光干涉仪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后方都存在空隙[11]。不植入张力环时,光学部与后囊之间的距离为93±38(26~198)μm,植入张力环则减小为61(11~152)μm[12]。植入囊袋张力环后,由于囊袋张力环对囊袋的支撑作用使光学部后的间隙明显减小,从而减少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对于高度近视眼的患者,他们的眼轴均长于正常人,晶状体囊袋与正常人相比松弛,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光学部与后囊之间的空间更大,因此植入囊袋张力环对减小光学部后间隙更为有效。(2)文献报道:在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中发现不连续的后囊皱褶可以有效的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因此晶状体光学部边缘与后囊膜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接触可以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来抑制后发性白内障[13]。植入囊袋张力环后,可以在囊袋内形成放射状分布的力,囊袋与晶状体光学部的接触在各个方向是一致的,使光学部边缘360度与后囊膜接触,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增殖。(3)囊袋张力环植入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前囊边缘远离后囊及晶状体表面,因此可以避免前囊后和前囊边缘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增殖。因此,前囊后及晶状体前表面的之间则不会发生增殖环。 总之,通过本研究初步认为在年轻的高度近视眼的患者中植入囊袋张力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但本研究病例较少,还应进行长期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来进一步明确囊袋张力环的作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