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继发的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视力再度减退和视功能异常的常见原因[1]。施行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能有效重建患者的视觉光学通路,从而提高视力并改善视功能。我们为了探讨PCO对患者视功能的影响状况,对57例PCO患者进行了激光治疗前后的诸项视功能检测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310/2005 02,对在我科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PCO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抽取57例(59眼)。其中男26例(27眼),女31例(32眼)。年龄24~90(平均65.4±13.9)岁。单眼患者55例,双眼2例。常规散瞳下进行裂隙灯和直接检眼镜检查。根据眼底进行PCO程度分级显示[2],Ⅰ级19眼,Ⅱ级32眼,Ⅲ级8眼。
1.2方法 用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充分散大瞳孔。采用美国LUMEMISLQ 5106型Nd:YAG激光以低能量单脉冲环形切开直径约5~6mm的后囊膜。切下后囊膜游离于玻璃体内。于切开术前、术后30min及第2d测量眼压。激光手术前以及术后1wk检查下述视功能。在AR7100P型自动电脑验光仪电脑验光基础上行主觉插片验光,取最佳矫正视力时屈光度记录。矫正46cm近距视力,于标准照明下采用美国Stereo Optiecl公司的FACT对比敏感度测试卡,从左至右顺序分别测患眼和对侧眼的低频区(1.5c/d)、中频区(3.0c/d,6.0c/d)和高频区(12.0c/d,18.0c/d)各空间频率条栅的辨别能力。采用王克长《色觉检查图》在自然光线下检测患眼的色觉识别情况。按该图册说明书判断有无色觉异常及其程度。戴用阅读矫正镜,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分别测试患者的近距立体视锐度。其判断标准均按照国际统一标准,≤60″为中心立体视,视为正常立体视;>80″为异常立体视,而对颜氏图不能识别800″图,及Titmus图不能识别3000″图者则视为立体视缺失。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视力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法和最小分辨角度对数视力(LogMAR)法分别统计手术前后患眼,对患眼术前术后以及对侧眼的视力进行配对t检验和组间t检验;对比敏感度值采用均数统计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2结果
2.1视力及变化 激光治疗前59眼的视力为0.1~1.2(平均0.56±0.25),较对侧眼的平均视力0.86±0.21(0.4~1.2)低下,采用最小角度对数统计显示,患眼视力为LogMAR(0.31±0.25)较对侧眼的LogMAR(0.07±0.11)低下,差异有显著性(t=7.63,P=0.000)。激光治疗后患眼视力提高,LogMAR视力为0.08±0.12,较术前有显著性改善(t=7.076,P=0.000)。并且患眼治疗前视力≥1.0为8眼,治疗后为33眼,其视力分布情况见表1。
2.2对比敏感度及变化 激光治疗前患眼各频区对比敏感度值均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各频区对比敏感度值较术前提高,自身对照t检验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而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表2)。
2.3色觉 本组59眼激光治疗前色觉检查完全正常15眼(25%),识辨错误在1~3张图者19眼(32%),识辨错误超过3张图有25眼(42%)。颜色辨别异常最多的是绿色异常(41眼)和蓝紫色异常(32眼)。激光治疗后辨色完全正常31眼(53%),辨认错误在1~3张和超过3张者分别为18眼(31%)和10眼(17%)。卡方检验治疗前后辨色正/异常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χ2=12.021, P=0.002)。
表1PCO眼激光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情况(略)
2.4立体视锐度及变化 57例患者采用颜氏立体图和Titmus立体图检测,两种方法分别有39例(68%)和19例(33%)立体视缺失。激光治疗后分别减少至11例(19%)和2例(4%)。并且具有正常立体视的患者由原来的3例(5%)和6例(11%)于治疗后增加分别达到22例(39%)和36例(63%)。Wilcoxon配对法检验,两种方法在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改善差异有显著性(表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