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检查的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30例(30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mo常规行视力、裂隙灯、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ry processes distance,TCPD)和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ID1)的检查,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TCPD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 增宽房角, 重新开放小梁网。远期效果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关键词】 前房角 超声生物显微镜 青光眼 白内障
0引言
青光眼是重要的致盲眼病,据统计资料显示全球约有700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670万致盲;我国约有70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约570万单眼盲,170万双眼盲[1]。青光眼的防治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要课题,提高青光眼的治疗水平是降低青光眼致盲的关键。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 ) 出现之前, 对房角结构的观察主要通过房角镜。由于房角镜的光学、机械缺陷和无法定量测量[2],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青光眼房角结构的研究。随着UBM 在眼科临床的应用,使房角结构的量化测量成为可能。为此, 我们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患者进行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应用UBM于术前和术后对房角及其相关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07 06/200710在我院确诊为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30例(30眼),其中男14例(14眼)、女16例(16眼);年龄52~79(平均68.6±9.7)岁。PACG的诊断及分期标准参照《眼科全书》。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除外合并其他眼病、中度以上屈光不正、全身疾病及眼部手术者。随访3~6mo。
1.2方法 入院后全身及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 行常规视力、裂隙灯、眼底镜和房角镜检查。所使用的UBM检测仪换能器频率为50MHz,探查深度5mm,分辨率50μm,监视器显示范围为5mm×5mm。UBM检查前24h停用匹罗卡品。术前和术后1mo检测如下内容:(1)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istance,ACD):角膜内表面到晶状体表面的距离。(2)房角开放距离500(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500):距巩膜突500μm的巩膜内缘处为A点,做A点与巩膜突的连线, 于A点做该连线的垂直线交虹膜于B点,AB 距离即为AOD500。(3)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以虹膜隐窝为顶点, 两条边分别通过A、B的夹角。(4)小梁睫状体距离(trabecular ciliang prolesses distance,TCPD):通过A 点垂直于虹膜到达睫状突的线距为TCPD。(5)虹膜厚度1(iris distance,ID1):TCPD 上的虹膜厚度为ID1。同时观察人工晶状体袢位置。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医生操作完成。全部患者进行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术前行表面麻醉和球后麻醉,于上方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 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 在巩膜瓣下做小梁切除, 相应区行周边虹膜切除,于上方角膜缘内1mm做角膜切口长约3.0mm,再做一对侧角膜侧切口,前房注黏弹剂, 行连续环形撕囊, 囊口直径5.0~6.0mm,水化分离后用切核刀将晶状体核切开,晶状体圈套器取出,清除晶状体皮质,囊袋内注黏弹剂,囊袋内植入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吸净黏弹剂,缝合关闭巩膜切口、球结膜切口,角膜切口自闭,检查切口水密无渗漏。术毕球结膜下做抗菌消炎处理。
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SPSS 11.0 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 并进行相关分析。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眼压 术前用药后眼压10.5~21.0(平均17.84±0.15)mmHg。术后眼压9.8~20.1(平均13.6±0.13)mmHg,眼压较术前降低(t检验,P<0.05)。
2.2并发症 少数患者术后轻度角膜水肿,2~3d后均恢复透明。5 例患者术后出现前房纤维素样渗出, 均为术前眼压较高或近期内有急性发作史的患者, 经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或滴用典必殊眼液, 渗出物吸收。无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滤过泡失败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UBM眼前节检测结果 术后1mo的ACD、TIA、AOD500、TCPD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房角宽度、前房深度明显大于术前。随访3~6mo未见房角关闭粘连扩大(表1)。
2.4滤过泡形态 扁平弥散型28眼,微小囊泡型2眼,缺如型0眼。
2.5杯盘比值与视野 随访期术眼杯盘比值与视野均无明显变化。 表1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前后UBM眼前节检测结果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