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薄壁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 06/200712我科收治的由于薄壁滤过泡产生相关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10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薄壁滤过泡感染患者的资料。其中,单纯滤过泡感染7例,滤过泡伴眼内炎3例。感染发生于术后1~24mo不等。所有患者均使用过丝裂霉素(MMC),病原学培养阳性率为50%,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感染病例经药物治疗,感染控制良好。所有病例均予手术治疗,术后滤过泡薄壁状况改善,视力提高,眼压控制良好。结论:薄壁滤过泡与滤过泡感染及迟发性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的发生密切相关,MMC的使用是导致薄壁滤过泡的重要原因。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消除炎症,维持正常眼压,改善视力。
【关键词】 青光眼 薄壁滤过泡 感染
0引言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抗代谢药物的使用降低了滤过通道的瘢痕化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但随着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MMC)的广泛使用,结膜上皮的损害和无血管薄壁滤过泡的形成的几率明显增高[1]。滤过泡感染,眼内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随之也有上升的趋势。为分析和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感染,眼内炎等相关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处理和防治方法,我们收集了2000 06/200712的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将青光眼滤过泡相关性感染分为:单纯性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感染合并眼内炎。收集上述时间内我科收治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滤过泡炎及合并眼内炎患者的资料,共10例(10眼)。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55~70岁,单纯滤泡感染7例,滤泡感染合并眼内炎3例。单纯滤过泡感染是指滤过泡感染伴或不伴有前房炎症,未累及玻璃体,如累及玻璃体则诊断为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青光眼的类型,手术方式,抗代谢药物的使用情况,发病后的眼部症状,体征,病原学分析及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并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2结果
本组所收集的10例病例中3例为本院手术,7例为外院手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开角型青光眼1例,均行小梁切除手术,术中均有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MMC),本院使用的浓度为0.25~0.30g/L,使用时间2~3min。其中6例在术后早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浅前房、低眼压(包括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2例伴有睑板腺炎,3例伴有糖尿病。所有感染患者均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迟发性感染。单纯滤过泡感染者7例:发病时间:1例患者为术后31d发生感染,4例为术后2~3mo发生,2例发生于术后6~24mo,患者主诉眼疼、畏光、流泪、轻度视力下降。最佳矫正视力0.2~0.4滤过泡均为薄壁微囊样滤过泡,荧光素染色3例见滤过泡主动性渗漏,4例见被动性渗漏。7例均见结膜充血中、重度,2例滤过泡充血,滤过泡表面见黄白色粘稠分泌物,前房细胞+~++,眼底未见水肿等,B超未见玻璃体改变。眼压4.6~22.3(平均12.2±3.5)mmHg。眼内炎患者3例:3例患者均伴有滤过泡炎,1例发生于术后3mo,1例发生于术后15mo,患者眼疼、畏光、流泪、视力下降,最佳矫正视力<0.1,薄壁微囊样,荧光素染色见主动性渗漏。结膜充血,前房积脓,B超示玻璃体混浊。眼压分别为15mmHg及13.2mmHg。所有感染病例患者均进行了滤过泡分泌物和(或)玻璃体抽取物的病原学检查。7例滤过泡感染分泌物培养4例为阳性,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为表皮葡萄球菌。3例眼内炎患者玻璃体抽取物培养,1例阳性,为表皮葡萄球菌。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50%。滤过泡感染及眼内炎患者及时采取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及局部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选用敏感抗生素。眼局部采用抗生素眼液频繁点眼,合并眼内炎者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万古霉素2mg)。在排除真菌感染后,均加用激素眼药局部点眼。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在抗感染治疗控制感染后,均予滤过泡修补加固手术。具体方法如下:局部麻醉下,沿滤过泡周围分离球结膜,充分游离之,使游离的球结膜面积尽量的大,如张力太大,可在近穹隆部作一弧形松解切口。 60℃冷凝原滤过泡球结膜表面10s,将游离之球结膜覆盖于滤过泡表面,周以8 0可吸收缝线紧密缝合,其中在角巩膜缘作一1/2厚度的沟槽,并于此与球结膜紧密缝合。10例患者经治疗后3mo随访,平均眼压为7.6~17.8(平均12.6±5.2)mmHg。单纯滤过泡感染者视力均保持患病前水平,3例伴眼内炎者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0.15。所有病例滤过泡状况改善。随访过程中无感染出现,眼压维持良好。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