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豚鼠形觉剥夺及恢复过程中眼压变化

http://www.cnophol.com 2009-5-31 10:58:39 中华眼科在线

    3  讨论

    本实验表明,在豚鼠形觉剥夺过程中,形觉剥夺眼的眼压要高于对侧眼和正常眼,在形觉剥夺去除后眼压又恢复到正常。屈光度变化与眼压变化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实验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是成功的。在给予3周龄豚鼠形觉剥夺26 d后,形觉剥夺眼诱导出了约-5.27 D的近视,诱导出的近视量比既往报道[4]的要稍多。形觉剥夺后,形觉剥夺眼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与对侧眼、正常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玻璃体腔长度与对侧眼相比约长0.18 mm,与正常眼相比约长0.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头套法诱导的近视主要通过延长遮盖眼的玻璃体腔长度而产生轴性近视,与吕帆等[5]的实验结果相同。豚鼠在去除头套后的第7天,屈光度回退76%,而各眼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周翔天等[4]的实验结果相似。形觉剥夺眼玻璃体腔长度与对侧眼和正常眼间差别仍然存在统计学意义,恢复期形觉剥夺眼的玻璃体腔和眼轴都在延长,但延长的速率减慢。周翔天等[4]的实验结果表明,形觉剥夺性近视恢复主要是因为遮盖去除后形觉剥夺眼玻璃体腔延长被抑制。本研究结果表明,近视的恢复一方面与眼轴延长减缓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眼球屈光介质的屈光力改变有关。

    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过程中眼压升高,这类似Edwards等[9]和Jensen[10]在人类的研究结果 ——近视形成后眼压升高。豚鼠单眼形觉剥夺,两眼眼压差别在剥夺大约第19天时差别最大。既往实验结果[5]中,形觉剥夺前2周形成了约-2.3 D近视,后再形觉剥夺2周仅增加了约-0.5 D的近视,这说明在形觉剥夺2周时近视形成的速率可能较快,以后形成速率稍慢,这可能与眼压在第19天时差别最大而以后减小的结果有一定的联系。本实验为了减少对眼压的影响,只测量了形觉剥夺前后的屈光值,没有测量眼压差别最大时的屈光值,未能分析眼压差别最大时屈光度与眼压的关系。我们选用形觉剥夺第26 天时各组间眼压差值和屈光度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形觉剥夺组相关系数为0.779,而正常组相关系数为0.225。这可能说明近视形成多少与眼压升高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剥夺终止后,剥夺眼眼压降低,近视恢复,说明近视恢复可能与眼压降低有一定联系。但随着形觉剥夺眼眼压的降低,它的眼轴并没有伴随着眼压的降低而出现相对的缩短,这也可能说明眼压不是决定眼轴长度变化的唯一因素。

    形觉剥夺过程中,近视形成,剥夺眼眼压升高;剥夺终止后,近视恢复,剥夺眼眼压降低。那么眼压升高与近视形成或眼压降低与近视恢复孰因孰果?能否通过在形觉剥夺过程中降低剥夺眼眼压或在恢复期升高剥夺眼眼压的方法,达到抑制或减少近视的形成或阻止近视的恢复,从而说明眼压与近视孰因孰果的关系呢?

    在形觉剥夺性过程中眼压升高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剥夺过程中,头套长时间的遮盖,可能使遮盖眼虹膜失去张力,虹膜组织向房角集中,房水流出阻力增加,引起眼压升高。②在形觉剥夺性近视形成过程中眼球扩大加快,小梁网的结构可能发生改变,使房水流畅系数降低,导致眼压的升高。有学者发现,在人类的高度近视眼中,前房角处小梁网数目变少,孔径变小,并且不通畅,造成房水流出阻力增加,眼压升高[11]。③形觉剥夺后,睫状肌功能可能减退,同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导致晶状体位置稳定性减弱,位置前移,瞳孔阻滞亦可导致房角狭窄,房水引流减少,眼压升高。本实验中前房深度没有差别,可能与检测使用的A超分辨率(0.04 mm)较低有关。④江芳润[12]曾发现,正视眼在调节后房水流畅系数变大,而近视眼无此情况,故认为调节时眼压降低是防止眼轴延长的一个生理机制。关于豚鼠的调节功能目前所知甚少,眼压升高和调节有无关系也有待研究。

    豚鼠形觉剥夺及恢复过程中睫状体功能、调节功能及房角结构的变化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眼压升高与近视形成孰因孰果尚不清楚,能否通过降低眼压的方法抑制近视形成或延缓近视进展来证明?对于高度近视患者,是否可以通过降低眼压的方法,来降低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也都有待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Tomlinson A, Phillips CI. Applanation tension and axial length of the eyeball[J]. Br J Ophthalmol,1970,54(8):548-553.

[2] Nomura H, Ando F, Niino N,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refractive error adjusting for age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 Ophthalmic Physiol Opt,2004,24(1):41-45.

[3] Lee AJ, Saw SM, Gazzard G, et al. Intraocular pressure associations with refractive error and axial length in children[J]. Br J Ophthalmol,2004,88(1):5-7.

[4] Zhou X, Lu F, Xie R, et al. Recovery from axial myopia induced by a monocularly deprived facemask in adolescent(7-week-old) guinea pigs[J]. Vision Res,2007,47(8):1103-1111.

[5] Lu F, Zhou X, Zhao H, et al. Axial myopia induced by a monocularly-deprived facemask in guinea pigs: A non-invasive and effective model[J]. Exp Eye Res,2006,82(4):628-636.

[6] Kontiola AI. A new induction-based impact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aocular pressure[J]. Acta Ophthalmol Scand,2000,78(2):142-145.

[7] Marsh-Tootle WL, Norton TT. Refractive and structural measures of lid-suture myopia in tree shrew[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9,30(10):2245-2257.

[8] Norton TT, McBrien NA.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fractive state and ocular component dimensions in the tree shrew(tupaia belangeri)[J]. Vision Res,1992,32(5):833-842.

[9] Edwards MH, Brown B. IOP in myopic childr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s in IO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J]. Ophthalmic Physiol Opt,1996,16(3):243-246.

[10] Jensen H. Myopia progression in young school children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J]. Doc Ophthalmol,1992,82(3):249-255.

[11] 徐亮. 全科医师眼科学分册[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72.

[12] 汪芳润. 近视眼[M].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90-192.

上一页  [1] [2] 

(来源:互联网)(责编:duzhanhui)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眼科,眼压变化,近视)的信息
      热门图文

    今夏最抢镜的火辣活力

    学化性感眼妆让诱惑电

    决定女人健康的14个部

    祛除鱼尾纹so easy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