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报告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5期第19卷 临床报道
作者:郭晓枚 杨丽霞 许志英
单位:350025福州市,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眼科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
80年代出现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引起屈光手术的一场革命。1992年Buratto等将准分子激光机和微型角膜成形刀两套设备结合起来,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被认为是一项最合理、最有研究前景的屈光性角膜手术。现将我院自1998年2~11月术后随访3mo以上资料完整的70例137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按屈光手术常规适应症选择病人。年龄18~43a,平均29.35±6.68a。男33例,女36例。双眼67例,单眼3例。术前平均视力0.06±0.02,最佳矫正视力0.2~1.5,平均0.6±0.25。术前屈光度为-2.50~24.00D,平均-10.36±2.83D,散光度0~-4.50D,平均-2.45±0.83D。
1.2 术前检查 包括裸眼和矫正视力,美多丽-P散瞳验光复验、裂隙灯和眼底检查(超过-10D者三面镜检查)、眼压、角膜超声测厚和眼轴、角膜地形图。
1.3 手术方法 使用美国LaserSight-2000型准分子激光机和气动固定式微型板层角膜成形刀(MLK)。表麻,开睑,置角膜负压环于角膜表面并启动负压,用MLK作成蒂位于鼻侧的角膜瓣,直径8mm。将患者资料和预期矫正屈光度输入计算机,确定准分子激光切削参数。掀开角膜瓣,嘱患者视力正上方He-Ne闪烁光源,在角膜基质床上进行屈光切削。切削完毕将角膜瓣复位,用平衡液进行瓣下冲洗。将角膜切口边缘水分吸干,确认角膜瓣对合整齐。术毕抗菌素眼液点眼,戴眼罩1d。
1.4 术后处理 术后d1复查,注意角膜瓣复位及愈合情况,抗菌素和艾氟龙(fluorometholone,FML)眼液点眼,每日3~4次。每月定期复查,包括术前检查的全部内容和角膜瓣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术后当日仅有轻微异物感。次日角膜层间透明,上皮未见损害。术后1~3d远视力明显提高,表现为不同程度过矫,以后逐渐恢复。 2.2 术后裸眼视力0.25~1.5,平均1.01±0.20。全部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其中117眼(85.40%)术后裸眼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矫正视力。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矫正视力相比,提高2排者17眼(12.41%);提高1排者26眼(18.98%);相同者85眼(62.04%);下降1排者6眼(4.38%);下降2排者3眼(2.19%);其中提高和相同者共128眼(93.43%)。 2.3 手术预测性 术后1月内屈光度变化较明显,3月后基本稳定。术后3mo时实际矫正屈光度与术前预计矫正屈光度比较,相差±1.00D者121眼(88.32%);相差±1.25~2.00D者12眼(8.76%);相差-2.25~-3.00D者3眼(2.19%);相差-3.25~-4.00D者1眼(0.73%)。
2.4 并发症 术中2眼角膜瓣不完全,将角膜瓣贴附原位,包眼1d,4~6mo后再手术。3眼游离瓣,术毕角膜瓣原位复位,不影响手术效果。术后9眼角膜瓣边缘点状上皮植入,但未侵入瞳孔区,未行处理。2眼层间异物,为棉絮纤维,不影响视力,未行处理。2眼因对残留度数不满意,于术后3mo掀瓣再做切削。部分病人术后近期容易视疲劳,暗视力下降,出现老视和视物不能持久,一般1mo后逐渐好转。
3 讨论
3.1 Trokel等(1983年)提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角膜切削量精确,对中、低度近视疗效可靠,预测性好,但对于超过-6D的高度近视,屈光回退和角膜上皮下混浊等并发症明显增加,使手术效果降低。而LASIK手术激光切削是在角膜基质层进行,保留了角膜中央部分的上皮和前弹力层,更接近角膜生理状态,可矫正高达-30D的高度近视,且术后反应轻,局部应用激素少,基本无PRK术后的疼痛和角膜上皮下混浊现象。
3.2 疗效评价 本组术后3mo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达85.40%,术后矫正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者达93.43%.这可能是因为高度近视眼戴眼镜时影象重度缩小,分辨率降低,而术后改变了球镜引起的像差,使视物的放大率提高。同时该手术还显示了较好的预测性,术后3mo屈光度在±2D以内者133眼(占97.08%)。一般屈光性手术的安全性以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的发生率为标准。本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占6.57%,分析原因除欠矫外,可能与术后散光,切削偏中心等有关。LASIK适合于低、中、高各种程度的近视治疗,虽然术中,术后存在一些潜在并发症,但随手术技巧的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使之更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