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临床医学 → 论文汇集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Bangerter氏弱视定义对弱视误诊之影响

http://www.cnophol.com 2009-7-21 10:20:54 中华眼科在线

  论Bangerter氏弱视定义对弱视误诊之影响

  眼科研究 2000年第3期第18卷 论著摘要

  作者:崔浩 刘娅娜 王晓丹

  单位: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弱视是一种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儿童、幼儿常见病。本文总结的病例涉及到弱视的定义、诊断、诊断原则等问题。

  1 资料

  对1994年以来接诊过的39例非弱视性视力低下者一度误诊“弱视”之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其误诊原因与传统的弱视定义间的关系。其中,男21人,女18人。年龄6至9岁,平均7.5岁。通过视野检查,心理学测验,上述39名患者在最后确认前均被诊断为“屈光性弱视”(远视性),从诊断“弱视”到最终确认时间为5~13天,平均9天,其间未进行过任何弱视视功能训练,亦未配眼镜。

  2 结果

  曾被诊断为“屈光性弱视”的11名患者最终确诊为脑瘤。在手术后随访过程中视力一直无提高,先后出现视神经萎缩。另28名患者通过视野检查均表现出螺旋式视野改变,心理诊室咨询均有课程压力重,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或家长批评等方面心理诱因。经针刺治疗或电脉冲刺等暗示治疗均一次性治愈,视力(或矫正视力)均达1.0以上。最终确诊为心因性(癔病性)视力低下。
 
  3 讨论

  上述39名患者初始诊断为“弱视”,虽属误诊,但亦有其原因。其一,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测视力并非生活常规内容,对发现视力下降的时间和程度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给医生提供的病史不是很清楚。其二,如果按普遍采用的Bangerter氏弱视定义确定弱视之诊断原则,上述之误诊的发生便不难理解。因为Bangerter氏定义为:“眼部本身无器质性改变,视力(或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0.9或0.8)便为弱视”。这一定义本身存在着极大的错误和不妥之处。采用这个定义必然会导致误诊。因为根据这一定义癔病性视力低下可以被诊断为“弱视”,因为它符合这一定义。此外,中枢性疾患,如本文中所述之脑瘤,在病程发展之一定阶段,亦即在尚未表现出眼部改变前,也可符合Bangerter氏弱视定义。再则,出生以后,视力功能发育有一个阶段,达到正常成人视力(1.0以上)需经过几年的正常发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符合Bangerter氏弱视定义,但确实不应诊断为“弱视”,而属于正常发育过程。由此可见,Bangerter氏弱视定义有很多不足和错误,容易造成误诊弱视,引起患病率、发病率统计上的错误,引起疗效判断和评估的错误,所以,建议不宜继续采用Bangerter氏弱视定义。弱视是视觉感受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之干扰、剥夺、抑制,未能得到适宜的视觉刺激而形成的视觉发育障碍与退化。弱视诊断原则上应一个一个地排除那些非弱视性视力低下,包括发育过程中的幼稚型视力。视力标准应当考虑到年龄因素,不应一律按成人标准判定。应有年龄段视力标准。弱视诊断应考虑到光觉、形觉、色觉、立体觉及对比敏感等多种类型。因此,可以说,Bangerter氏弱视定义及标准不宜再继续采用了,弱视的确诊也应经过严格的鉴别诊断。

  (收稿:1999-02-16)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眼睛,中华眼科在线,Bangerter氏弱视)的信息
      热门图文

    彩虹萤光眼妆缔造闪亮

    明眸光彩由SPA"眼"义

    眼部瑜伽除掉细纹黑眼

    黑眼圈超详细解决方案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中国视力网中国眼网眼镜人久久眼科网华夏健康网健康863保健阿里医药眼科网首席医学网浙江眼科网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