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使眼科门诊患者获得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就诊环境,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组织实施了眼科门诊患者进行诊前健康教育、门诊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离诊时教育。采用健康教育宣传栏、个别指导、赠送《健康教育处方》、视频教育等不同内容及形式的健康教育。结果: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了眼科门诊患者的健康意识,优化了就诊流程,维持了良好的就诊秩序和诊疗环境。结论:科学合理的眼科门诊健康教育提供了人性化的整体护理,不仅提高了眼科门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和业务素质。
【关键词】 健康教育; 眼科护理 ;门诊
Study o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About Health Education Guided by Modern Nursing view for Outpatients of Ophthalmologic Department
Abstract:Objective The effective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and satisfied the outpatients of ophthalmologic department. Methods To have health education for outpatients of ophthalmologic department before , during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education methods include propaganda board, individual guide, heal education prescription and video materials. Results The outpatients’health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improved by the health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ere simple, and the enviro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ecame well. Conclusion Scientific and resonable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outpatients of ophthalmologic department improve not only the satisfy of the patients but also level of expertise of the nurses .
Key words:health education;ophthalmologic nursing; outpatients
眼是保证人类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器官。人们常形容“要向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可见眼对于人的重要价值。随着眼科治疗的进展,很多致盲性眼病如白内障、角膜病等大部分已经可以医治。但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及很多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仍没有有效的方法。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一些导致视功能损害的疾病,如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多。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视力障碍,重者造成患者失明,终身残疾。因此患者十分关切诊治程序,诊断结果,治疗方法及疾病的预后。如患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获得正确的护理指导,就能走出眼病代来的心理阴影,重返社会。
我院门诊眼科应用现代护理观念,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针对门诊就诊患者的特点,制定眼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及形式。
1 眼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目的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水平提高及我国疾病谱的改变,不良习惯及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眼科疾病呈上升趋势,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了新的要求和特点。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患者流量大,更新快,因此,做好眼科门诊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局部表现与全身疾病关系密切。如出现误诊或不正确的治疗时,轻者视力下降,重者遭受失明和失去眼球的痛苦。因此,正确及时地做好眼科门诊患者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我院门诊眼科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对随机从明确诊断的患者中抽取角膜异物、虹膜睫状体炎、霰粒肿、翼状胬肉、泪囊炎、眼底病、感染性结,角膜炎、屈光不正各60例,青光眼、白内障、斜弱视各200例,共1 080例患者实施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达到满意效果。
2 内容与方法
2.1 就诊前常规教育
护士在接诊中对非抢救患者,维持好就诊秩序,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解释患者的病情,疾病的病因、诱因、发病发展及转归等。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患者候诊期间,分诊护士及时做好疏导工作,主动介绍坐诊医师、教授情况。并通过电视、录相、宣传栏、展示牌、科普知识卡片、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效果;教育主要突出个性化,选取12个病种,根据疾病的不同诊断,不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对症下药,针对性强,而改变以往那种向在坐所有人统一讲某种病,而引起患者厌烦、不感兴趣的现象。在门诊突出个性化教育,在短时间内进行介绍就医须知,宣传疾病保健及防治知识等患者和家属均认真接受,问题现场解决,答疑解惑,患者不但学到了医疗知识还有被尊重的感觉,使患者消除焦虑及恐惧心理。保持愉快心情,主动配合治疗。
2.2 门诊诊疗患者健康教育 对常见眼科疾病,如沙眼、结膜炎、霰粒肿、翼状胬肉及泪囊炎,真对以上病症,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及护理工作。如患者治疗没有足够的认识,情绪紧张,害怕,不与配合,治疗则无法顺利进行。这时需要我们态度亲切,举止自信,语言轻松,讲解治疗的必要性,不治疗的后果,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事项等等。使患者配合治疗的基础上,才能起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
2.3 门诊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患者诊病结束后,要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可结合眼科患者的具体病情,再进行各种诊治:如视力、视野、眼压、电脑验光,取结角膜异物,球结膜下注射,球旁、球后注射等的操作过程中,进行个别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自我护理常识,饮食调护,用药常识及注意事项等,对这些方面系统教育,并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危险信号及自救常识。以角膜异物取出术为例重点教育内容:讲明表麻药物的必要性、作用、副作用等,取得患者合作;讲解角膜异物的危害,如不取出易造成感染甚至失明的的后果,以便引起重视;讲解取异物时正确的头、眼位置,如何配合的注意事项;讲解异物取出后不可自行取下无菌纱布,以防感染和异物再次嵌入;讲解麻醉药物失效后会出现疼痛和异物感,可口服镇痛药物止痛,不必紧张;讲解闭眼休息按时服药的重要性;讲解药物知识;讲解饮食注意事项,禁食刺激性食物及烟酒;讲明次日复诊的必要性、观察角膜的修复情况、炎性反映轻重、异物锈迹有无残留;职业防护知识讲解,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消除侥幸心理,带好防护用具;预防知识讲解,异物进入眼后不可揉眼、转动眼球、轻拉上睑、用力咳嗽等;讲解正确点眼方法,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讲解角膜异物不可自行取出,易造成穿孔和感染,化学性异物应立即就地用清水冲洗,然后到条件好的正规医院处理。对保守治疗无效,进行手术的患者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视网膜剥脱者等护士应酌情向患者解释手术名称、手术目的和愈合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配合治疗。
2.4 离诊时教育
患者诊治结束准备离院前,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回家后的注意事项,介绍活动与休息的关系,有关健康的方法;继续用药的用量,服药及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及方法,以及时与医院联络。针对部分患者有择医行为的,为此,我们提前为患者预约好下次复诊医师,解除患者后顾之忧,使其满意离去。
3 健康教育的形式
3.1 健康教育宣传栏
利用各候诊厅宣传栏,定期更换,图文并茂地宣传,不同季节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增强他们的卫生保健意识,理解健康的意义。
3.2 个别指导
针对患者知识层次,掌握眼科常见疾病知识及信息程度不同,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确切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文盲,视力障碍年老体弱,理解力差的患者,给予有效的个别指导,它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有针对性、最受患者欢迎的方法。
3.3 赠送《健康教育处方》
在护士分诊时,发给患者相应的《健康教育处方》,以便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自我调护知识,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慢性眼病患者。
3.4 视频教育
利用患者及家属候诊相对集中时自制光盘。每日不间断的利用视频播放科教片,对相关眼病作详尽的介绍,指导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及康复。
4 健康教育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但为护理人员创造了愉快,舒畅的工作氛围,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并对患者的康复起着很大促进作用。在以人的健康为护理中心人性化服务的今天,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5 讨论 门诊工作是服务的窗口,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护理职业形象,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把高学识,高情感融入与患者相互交流与沟通中,给患者以信任感。通过健康教育,使门诊护士的工作重心不再是被动的询问、检测生命体征,维持秩序和处置等,而是要承担起导向、咨询、健康教育、参与、观察等角色。所以说健康教育是门诊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初步了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预防、护理知识和技能,消除其恐惧和焦虑心理。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变为主动配合参与,同疾病作斗争。
【参考文献】
[1]彭立蓉.眼科门诊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体会[J].华西医学,2004,19(1):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