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
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9年第4期第15卷 论著摘要
作者:卓文渊 薛盛龙
单位:325802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人民医院眼科(卓文渊),内科(薛盛龙)
关键词: 高血压;视网膜动脉;视网膜静脉;肥大,左心室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544.1 R774.1
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是高血压病眼底视网膜血管常见的改变之一,眼底发现动静脉交叉征者,大多伴有心脏扩大[1]。但对其二者联系的特点及相关性,至今尚无较多的研究和报道。我们采用彩色眼底摄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高血压各级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6年2月~1998年6月本院内科心血管病组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38~77岁,平均57.5岁,均符合1993年WHO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78.4±14.1)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109.4±11.5) mmHg。所有病例眼底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征,排除视网膜炎症、变性疾病、糖尿病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检查方法 120例患者240只眼均以托比卡胺眼液散瞳,直接检眼镜详细检查眼底后,采用日本尼康505C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摄片。所有照片由一位富有经验的眼科医师专人读片,并作动静脉交叉征分级。患者双眼底出现不同级别交叉征时,选高级别眼定级。判断动静脉交叉征以动静脉第二分支下为标准,Ⅰ级:位于交叉处动脉后的静脉隐匿不见;静脉在紧靠动脉两侧的部分管径削瘦。Ⅱ级:动脉两侧的静脉管径削瘦如笔尖状。Ⅲ级:动脉两侧的静脉隐匿不见,离动脉两侧稍远处重又出现。静脉驼背与动静脉绞扼现象归入Ⅲ级[1]。
所有病例均根据文献[2]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诊断左心室肥厚。即:二维图像指导下获得左心室胸骨旁长轴切面,在二尖瓣腱索水平的M型图像上,测取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内径。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最后确定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120例高血压患者237只眼出现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Ⅰ级:33例66只眼,其中3例另眼无交叉征表现,血压水平为SBP(176.8±16.5) mmHg,DBP(107.9±10.5) mmHg;Ⅱ级:75例150只眼,其中6例另眼表现Ⅰ级交叉征,血压水平为SBP(178.4±13.5) mmHg,DBP(109.3±11.4) mmHg;Ⅲ级:12例24只眼,其中1例双眼表现为动静脉绞扼现象与Ⅱ级交叉征,2例另眼表现为动静脉绞扼现象与Ⅱ级交叉征,1例双眼表现为动静脉驼背,血压水平为SBP(183.1±17.1) mmHg,DBP(112.2±12.2) mmHg.三组间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0例动静脉交叉征患者检出左心室肥厚89例,发生率75.8%。Ⅰ级:左心室肥厚15例,占Ⅰ级动静脉交叉征者的45.5%;Ⅱ级:左心室肥厚62例,占Ⅱ级动静脉交叉征者的82.7%;Ⅲ级:左心室肥厚12例,占Ⅲ级动静脉交叉征者的100%。Ⅰ级与Ⅱ级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级与Ⅲ级组左室肥厚发生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通过眼底彩色摄影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有眼底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征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的调查发现,Ⅰ级交叉征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45.5%,Ⅱ级交叉征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82.7%,Ⅲ级交叉征者100%发生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有随交叉征的级别增高而增高的趋势。表明眼底动静脉交叉征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病患者有无左心室肥厚的指标之一。这对检查设备缺乏的基层医疗单位以及高血压人群普查等,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叔仁,编著.高血压病眼底图谱.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9-13.
2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第三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