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第一届国际低视力康复论坛在京开幕。本次论坛以“关注低视力”为主题,呼吁各级残联要尽快将工作重点从白内障防盲转向低视力康复,强调政府及社会各界应重视低视力者的康复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进而为低视力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用双手蒙上自己的眼睛,再透过指间的缝隙去观察世界——此时你感受到的就是低视力者的生活状态。” 中国残联康复部杨津惠处长说,“通俗地讲,低视力者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清。他们的残余视力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视功能需求,又不能通过医疗手段得以改善,只能借由助视器让有限的视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和利用。”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视力残疾人1233万,其中盲人约500万,低视力人口约710万。专家指出,由于我国白内障防盲工作任务艰巨,对低视力康复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低视力康复的资源也相对有限。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我国80%有康复需求的低视力者难以得到康复服务,低视力康复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低视力康复的必要条件,我国低视力康复器生产存在种类少,质量低等问题。
据《视力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到2010年,我国将为10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培训3万名低视力儿童家长,建立300个地市级康复部。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尤红指出,虽然我国的低视力康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视觉 2020 人人享有看见的权利”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本次论坛由中国残联康复部、卫生部医政司等单位共同主办。
链 接
低视力是指患者双眼的视觉功能减退到一定程度,且不能用手术、药物或常规的屈光矫正方法加以改善,导致患者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低视力诊断标准为双眼中较好眼的矫正视力在0.05~0.3之间(矫正视力是指佩戴适当屈光度眼镜后所能达到的最好视力)。产生低视力的病因很多,如高度屈光不正、外伤、中心视野缺损、各类白内障、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角膜混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