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谷浩 邓莉莉 吴端华 韩樱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乳头形态的分布,了解视乳头形态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视乳头形态平面参数可否作为临床观察病变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04年2月间因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我院行彩色眼底镜照像的糖尿病患者130例(130只眼)的图片资料。结果 在主要的平面参数中,Ⅰ期病变患者的视盘面积为(2.51±0.35)mm2,盘沿面积为(2.14±0.31)mm2,垂直杯/盘比为(0.35±0.06);Ⅱ期病变患者的视盘面积为(2.59±0.61)mm2,盘沿面积为(2.17±0.46)mm2,垂直杯/盘比为(0.39±0.07);Ⅲ期病变患者的视盘面积为(3.01±0.53)mm2,盘沿面积为(2.45±0.69)mm2,垂直杯/盘比为(0.36±0.06)。经统计学分析,这些参数在各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以视乳头形态的平面参数来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期进行观察无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乳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早期因自主调节障碍而引起的视网膜循环障碍,造成一些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局限性视网膜缺氧症。从眼底改变可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两型:单纯型和增殖型[1]。由于视网膜微血管闭塞性损害、组织严重缺血,常导致神经纤维层发生梗死(软性渗出)。作为整个视通路的瓶颈,视乳头形态在诊断视神经异常及疾病上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青光眼病人中,由于神经纤维的丢失,视乳头形态的各项参数,特别是盘沿面积,发生了改变[2]。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了神经纤维的梗死丢失,故推测视乳头形态在本病中也发生相应改变。由于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对屈光介质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仅对130位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乳状形态平面参数进行测定,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了解视乳头的形态在不同时期是否出现变化,以及探讨这些平面参数是否可以作为临床观察视乳头形态变化的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2002年8月~2004年2月间彩色眼底镜照像档案资料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30例(130只眼)。其中男61例,女69例;年龄(36~66)岁,平均(49.1±10.5)岁。所有患者均在相应时间由本院眼科医师根据1984年6月制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标准”,确诊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1.2 分组 Ⅰ期病变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36~59岁,平均(47.5±10.3)岁;Ⅱ期病变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39~66岁;平均年龄(50.2±9.7)岁;Ⅲ期病变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37~63岁平均(49.6±11.4)岁。经分析,患者年龄和性别在各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
1.1.3 入选条件 (1)屈光介质清晰,不影响视盘的观察和测量。(2)所有眼底照片均为以视乳头为中心,30°范围成像。(3)所有病例均无青光眼家族史,眼压为正常范围内(≤21mmHg)。
1.2 检测方法 所有彩色眼底照片均在扩瞳状况下由眼底照像机(日本TOPCON)以30°成像获取,一位眼底病医师根据入选条件,选取符合标准的彩色眼底照片,并进行照片顺序的随机排列,同时隐藏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另一位医师运用内置于像机内的测量程序(直线及面积测量),在同等照明情况下,进行视乳头形态各参数的测量与分析。各参数均测量3次,取其均数为测量值。视乳头表面分区:采用Janas等[3]方法将视乳头表面分为四区:即颞侧区、颞上区、鼻侧区及鼻下区。乳头界限确定为环形白色巩膜环以内的区域,以12:00和6:00处视乳头边界之间的距离作为乳头垂直径,9:00和3:00为水平径。视杯界限确定为苍白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for windows软件中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标准。所有t检验均为双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