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燕 王沪渝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眼部注射患者456例,注射眼共556只,其中结膜下注射眼200只,球周注射眼123只,后腾氏囊注射眼150只,球后注射眼83只,单眼注射356例,双眼注射100例。
1.2方法
1.2.1结膜下注射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嘱患者向注射部位的相反方向注视,针尖斜面向上,斜面全部进入球结膜后缓慢注入药物。
1.2.2球周注射嘱病人向内上方注视不动,以3.5 cm牙科针头,垂直于下睑外1/3与中1/3交界处垂直进针约1~1.5 cm,抽吸无回血,缓慢推入药物。
1.2.3球后注射嘱病人向内上方注视不动,以3.5 cm牙 科针头,垂直于下睑外1/3与中1/3交界处垂直进针约1 cm后,转向鼻上方斜刺向眶尖方向进针总长约3 cm,抽吸无回血再缓慢推入药物。
1.2.4后腾氏囊注射嘱患者向鼻上方注视不动,于患眼下睑内1/3与中1/3交界处呈60°进针1~1.5 cm,抽吸无回血,缓慢推入药物。
2患者表现及心理分析
2.1焦虑和恐惧
325例患者初次接受眼部注射,无心理准备,没听说过眼部还可以注射,对眼部注射完全不了解,既惧怕疼痛,又担心后果,往往出现心慌、四肢发凉、身体发抖、出汗甚至哭泣,其中8例患者请求不行眼部注射。也有少数患者表现出盲目心理,他们对罹患疾病以及眼部注射不了解,又不认真听取护理人员的讲解宣教,注射时主诉疼痛难忍,躁动埋怨医护人员。7~10岁患儿面对陌生的护理人员,独自躺在换药室治疗床上接受眼部注射感到恐惧和孤独,强烈要求家人在旁陪伴,否则就拒绝注射。
2.2悲观和绝望
多见于接受较长疗程治疗的青壮年患者,承受着来自事业、社会、家庭等多种压力,患上诸如反复发作的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葡萄膜炎等眼科疾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打击,加上长疗程的眼部注射使得他们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抑郁、悲观、失望甚至绝望,有的唉声叹气,表情麻木,有的甚至流露出厌世的情绪。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随着病情逐步加重及并发症的出现,对治疗方法产生怀疑,失去治疗信心。
2.3主观感觉异常
治疗过程中19例患者表现出对声音、气味等外界刺激非常敏感,尤其关注其他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患者主诉体位、姿势不舒服,空气中有异味而胸闷、憋气,其他患者的呻吟或护患谈话过于大声而心悸、眩晕,此时测量患者的脉搏、心率、血压往往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3护理对策
3.1建立干预基础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以亲切礼貌的语言、适当的称呼与患者交谈,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记住患者的姓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
定时通风换气保持换药室空气清新,温度及湿度适宜,避免噪音等不良刺激,为老年、敏感患者进行眼部注射时尽量避免为婴幼儿治疗,以免小儿哭闹加重其他患者紧张、敏感情绪。
3.2交流与疏导
针对眼部注射患者治疗的心理,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性格、职业、文化程度等,恰当地向患者解释病情、眼部注射的必要性、注射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安全措施,消除患者的顾虑,鼓励其诉说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其对眼部注射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交流过程中需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形象话比喻来说明,对患儿可使用肢体性语言,边抚摸边鼓励,并可允许家属在患儿旁边陪伴。
3.3行为干预与心理暗示
指导患者运用简单的自我放松技术,注射后询问患者有何反应,嘱其放松,如进行缓慢有节律的深呼吸,使其在短时间内身心放松,转移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惧或减轻焦虑反应,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反馈影响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对有心慌、胸闷、眩晕等躯体症状的患者效果尤其显著。注射过程中,由于表面麻醉作用进针时疼痛并不明显,而推注药物时胀痛最为强烈,利用这一特点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即在进针后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疼痛并告知患者注射已经开始,使患者能够耐受进而顺利完成注射,积极的暗示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身反应,帮助患者克服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等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