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并发症 治疗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1周内2例3眼角膜瓣皱褶(flap striae),1例2眼为Ⅰ级,未处理,双眼视力均1.2,1例1眼为Ⅱ级,患者曾揉眼,瓣下冲洗复位。对照组1例1眼角膜瓣偏小,1例1眼轻度偏中心,均基本不影响激光治疗区(6.25 mm)。3例5眼可见层间金属碎屑异物。1例1眼弥漫性层间角膜炎(DLK),频点复方妥布霉素(典必殊)1周后消失,2例3眼角膜瓣下上皮细胞内生(epithelial ingrowth),均在边缘静止,未处理。两组均无碎瓣、纽扣瓣及游离瓣,术后无Haze发生。
2.5 术前后屈光度
2.5.1 术前 治疗组球镜:(-5.75±3.1)D,柱镜(-0.84±0.34)D,对照组球镜:(-4.36±2.1)D,柱镜(-0.85±0.37)D。两组球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柱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2 术后 治疗组球镜:(+0.37±0.08)D,柱镜(-0.49±0.19)D,对照组球镜:(-0.25±0.11)D,柱镜(-0.51±0.20)D。两组球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 术前角膜厚度 治疗组(512±27)μm,对照组(538±35)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 角膜瓣厚度 治疗组(92.5±4.9)μm,对照组(138±15)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8 保留的角膜基质床厚度 治疗组(328±15)μm,对照组(291±17)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9 术后预期视力 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预测最佳视力对比,相同计为0,以国际标准视力表为准,下降一行为-1、两行为-2,上升一行为+1、两行为+2 ,以此类推,两组数据采取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LASIK是近视矫正手术中的主要方法[1]。LASIK保留了相对完整的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手术操作简便,预测性好,术后无明显疼痛,无角膜混浊,术后用药时间短,对高度近视治疗效果令人满意[2]。但由于角膜瓣有一定的厚度,所能矫正的屈光度受角膜厚度的限制。正常角膜上皮层加前弹力层的厚度约60 μm[3],目前普遍认为LASIK 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至少保留250 μm以上,也有学者主张保留280 μm以上,否则术后有发生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的危险[4,5]。常规LASIK使用标称为130 μm的重复性刀头,做出来的角膜瓣130~160 μm。使用90 μm一次性刀头,做出来的角膜瓣90~100 μm,可以节省40~60 μm,相当于可以多矫正3~5 D。同样的度数可以增加保留的角膜基质床厚度40~60 μm,增加了术后的安全性和屈光稳定性。
为增加保留的角膜基质厚度,近年兴起了LASEK、Epi-LASIK等术式,但LASEK、Epi-LASIK实为PRK的变,仅适合于低、中度近视的矫正,容易发生Haze等并发症,术后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还容易发生激素性青光眼,且术后疼痛较重,患者较难接受。Epi-LASIK还需增加设备投入。也有术者使用常规130 μm重复性刀头,利用一次性刀片的多次使用来做出较薄的角膜瓣[6],我们认为难以控制,容易出现角膜瓣不规则且不符合医疗规范。
使用90 μm一次性刀头比使用130 μm重复性刀头装配也更简便,减少了安装刀片过程中可能对刀片的损伤及刀片不配套、刀片质量带来的风险。同时减少了瓣下金属碎屑异物(刀片质量不良或多次使用所致)。本组中治疗组无一例出现瓣下金属碎屑异物,而对照组有3例5眼可见层间金属碎屑异物,说明Moria 90 μm一次性刀头质量可靠,所附刀片锋利稳定。
治疗组中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皱褶,分析为角膜瓣较薄,其坚韧性和附着稳定性稍差,但比Epi-LASIK的上皮瓣要好很多,只要告知患者术后不要揉眼,无需戴角膜接触镜保护。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预期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屈光度球镜有一定差异,治疗组偏向正屈光度,对照组偏向负屈光度,同时观察到治疗组角膜瓣下创面较干燥,对照组角膜瓣下创面较湿润。分析原因为角膜基质浅层含水量较少,深层含水量较多,故作90 μm超薄瓣手术设计时球镜修正值应较常规LASIK减少一定的负度数。具体修正值有待更大的样本探索。
本组使用90 μm一次性刀头的治疗组较使用130 μm重复性刀头的对照组并发症更少,尽管治疗组屈光度更高、角膜厚度更小,但由于角膜瓣较薄,术后保留的角膜基质床更厚,而两组术后预期视力无差别。说明90 μm超薄角膜瓣LASIK较130 μm 常规角膜瓣LASIK能取得同样的良好的矫治效果,可矫治的屈光度更大,保留的角膜基质床更多,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宽的适应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洪彬.高度近视的手术治疗.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6,20(5):265-271.
2 Pallikaris IG,Siganos DS.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and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correction of high myop ia.J Refract Corneal Surg,1994,10:498-510.
3 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4-127.
4 陈家祺,王铮,杨斌,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中华眼科杂志,1998,34(3):141-145.
5 陈家祺,王铮,杨斌,等.LASIK 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4):238-239.
6 苏颖丹,周恩林,姚达强,等.角膜瓣厚度对LASIK效果的影响.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5,27(5):344-346.
作者单位:423000 湖南郴州,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