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锋祥 杨文昌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的关键是裂孔封闭,视网膜复位,恢复视功能[1]。我科自1995年4月~2002年12月共收治11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视网膜复位术后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经1~6年的随访观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9例患者中均为单眼发病,男72例,女47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平均38.55岁;右眼63例,左眼56例;发病前有近视病史者68例,有外伤史者31例,既有近视又有外伤史者27例,既无近视又无外伤史者19例。
1.2 治疗方法 119例患者分为使用中药组73例,西药组46例。术前均行三面镜检查确诊为有裂孔后常规行巩膜外环扎加压冷凝术。术后常规使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洁霉素肌注或静滴,加用地塞米松,口服维生素A、C、E、B族治疗。局部点含皮质类固醇的抗生素滴眼液。加中药组根据患者症状、舌脉表现,分别给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益气健脾、利水渗湿、补益肝肾等方法治疗。对于虹膜反应(非炎性)较重,且玻璃体及视网膜有出血者,选用经验方加减:前胡、生地、炒大黄、防风、黄芩、归尾、车前子、丹参、红花、猪苓、茯苓、甘草;对于饮食欠佳,少气懒言,且视网膜下有积液者选用四苓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茯苓、炒白术、砂仁、陈皮、猪苓、泽泻、防风、生地、车前子、甘草;对于头晕,腰酸耳鸣,且术前又有近视者选用驻景丸加减: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子、车前子、党参、远志、丹参、麦冬、防风、茯苓、女贞子、灵芝,以上各方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达到促进出血的吸收,减轻玻璃体混浊,促使视网膜的平复,提高视力、恢复视功能的目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对使用西药组与中药组随访的病人在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网脱范围及治疗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是否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视力提高2行以上,视网膜平复,裂孔封闭,瘢痕形成,网膜下无积液;有效:视力有提高,视网膜有部分皱褶,网膜下有少许积液;无效:视力无提高或下降,网膜未复位,网膜下有较多积液。
2.2 治疗结果 通过对119例患者1~6年的随访观察,中药组73例中,显效53例,有效16例,有效率为94.52%;西药组46例中,显效26例,有效7例,有效率为71.7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组有效率接近文献报道[2]。而性别、年龄、屈光状态、网脱范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多见于近视眼及头、眼部有外伤史者[3],尤其是近视眼合并头、眼部外伤者更易发生本病。而手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段,其成功的关键为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恢复视功能。本病根据不同的症候群与祖国医学的“暴盲”、“神光自现”以及“神光夜照”相似,若本病迁延日久,更与青盲相似。
根据“玻璃体属手太阴肺经,结合现代医学病理,本病的发生既是以视网膜和玻璃体变性为前提,治疗则应以补肺之法来生津益气,意在填充玻璃体,以便顶回视网膜。”[4]所以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患者,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运用祖国医学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上述三组方剂中丹参、当归、生地、炒大黄具有凉血活血化瘀、促进玻璃体混浊及视网膜出血的吸收的作用;党参、白术、砂仁、陈皮、女贞子、麦冬、灵芝具有滋阴健脾益气的功能;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具有健脾利水渗湿、促进网膜下积液的吸收,加快网膜平复的功效;枸杞子、楮实子、生地、茺蔚子、菟丝子具有补益肝肾、增进视力的功能。
通过对两组病例的随访观察、总结,在治疗效果上差异有着显著性(P<0.05),因此笔者认为,虽然手术是治疗孔源性网膜脱离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合理使用中药,充分发挥中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补益肝肾等功能在视网膜脱离术后的治疗作用,对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复位术后进一步加快视网膜平复,减轻玻璃体混浊,促使视网膜下液和视网膜出血的吸收,增进视力,促进视功能的恢复者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使本病的治疗方法更趋完善[5]。 【参考文献】
1 黄秀蓉. 驻景丸加减方合生脉散对孔源性视网膜复位术后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7,7(4):148.
2 关乐正,高汝龙.现代眼科门诊手术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1.
3 史宇广,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眼底病专辑).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148.
4 罗国芬,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 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1985,184.
5 高翔,吴红斌. 中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的应用.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13(4):225-226.
作者单位: 335000 江西鹰潭,鹰潭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