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这样的观念:生病了一定要找名气大的医生和医院去求医;医疗事故完全是医生的过错;名医的诊断不可置疑。可是,名医就一定可靠吗?看病一定要找名医吗?台大医学博士张之申以她的新著《一定要看名医吗·一线医生教你看病要领》(鹭江出版社),提供了看待名医的另类视角和建议。作为医学博士和临床专家,作者指出,出版此书的目的绝不在于要和名医过不去,而是希望引导读者以有知识、有智慧的方式和医疗团队沟通,进而击退疾病,获得健康。该书包括“非得看名医不可吗”、“如何避免医疗事故”、“如何做个聪明的病人”和“如何找对好医生”等4部分,虽然多为“海外视角”,但大陆内地读者读来也是共鸣多多。书前冠有包括作者在内的五篇各界专家的序言,因版面篇幅所限,本期只摘要刊发其中3篇序言,以飨读者。
■序言一
维护健康的就医之道
生命是有限的,医生常受到“力不能及”的限制,这就需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使家属获得知情权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医患双方对医疗结果之期待的落差,也常导致治疗结果无法达到病人及其家属所期待的满意程度。因而医生更需要有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的能力,病人及其家属也应有此方面的了解及认知。目前医生工作的真谛及目标受到很多人的误解——“名医”的误导使医生的形象受到扭曲,造成医生地位的下降。医患关系的紧张,使行医的环境比以往恶劣,风险度及危险性提高,导致“医生难为”。种种情况造成了医生防御性的医疗行为,真是社会的不幸。解决之道在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充分的医患沟通,而这有赖于相关的正确信息,以供病人及医生去学习和反思。《一定要看名医吗》这本书,就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本书作者张之申医生,是我在台湾大学医学院医科的同学,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她不但文学造诣良好,出版了数本与医学相关的文集,更能随手“神画”,绘制出很多“医界卡通”文集。她毕业后即负笈美国,受过完整的住院医生及专科医生训练后,在当地行医。她根据行医数十年的经验写出本书,揭露目前一些病人不正确的就医行为与观念,以及一些所谓“名医”的不当行径,为当前恶劣的医疗环境痛下针砭,以供病人及医生参考;教导病人如何做个好病人,医生如何做个好医生,让医生和病人双赢,真是用心良苦。
书中提供了就医及选择良医的注意事项,列举了几十个问题作为人们就医的入门训练;并以亲身经历列举好医生的典范及良好医患沟通的实例。文章叙述简明,浅显易读,相当实用。在此繁忙的社会中,当发现自己的健康有问题,如何把握契机,如何就医及选择医生,以促进及维护健康,这本书是非常值得阅读的。
(曾渊如 台湾秀传医疗体系中部地区总院长)
■序言二
找对好医生才能保住健康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选择好医生,我会很直接地告诉他,我会对媒体捧出来的名医以及一诊看上百人、没有好好做身体检查、仔细了解病史,就下诊断或不花时间用心与病人沟通的医生避而远之。
张之申医生曾在中国台湾岛内和美国有多年执业的经验,熟悉太平洋两岸的医疗环境与病人的不同特性。基于对一般大众健康的关心,她出版了《一定要看名医吗》这本书,用许多实际的例子,为人们解开众多的疑惑,并且提醒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医患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她也传授给人们“良医”的条件与特质,让人们有具体的依据,去寻求值得信赖的医生。为什么她要为大家写这么一本书呢?因为只有找对好医生才能保住健康和生命啊!
(黄达夫 台湾和信治癌中心医院院长、 美国杜克大学内科教授)
■作者自序
“名医”是病人造就出来的
在一次医学研讨会上,我发了一份调查问卷给与会者,题目是“请举出你跟医疗界往来时曾发生的恐怖或难忘的经历”。结果,有90%的听众都述说了他们看病时的不得已与惨痛的故事!
人开始感觉到生病的时候,会处于完全无助的状态,感觉自己的生命操纵在别人,并且是陌生人的手中。多数人平常从事大部分活动前都能事先熟悉环境,比如用餐,我们可以先询问别人的意见,了解餐厅的好坏;车子要进厂修理、保养,也可以先去打听清楚,选择一家有口碑的保修厂。唯有医院和诊所,大概很少人有空闲先去“逛逛”医院,看看急诊处是否安排妥当,做好万全准备,以便自己一旦生病,可以有挑选余地。
因此有不少人是在看医生之前,才匆匆忙忙向周围的亲朋好友打听哪儿有好医生,有的人则是回忆起之前在电视上看到某位“名医”接受采访,于是打定主意去他的门诊看病。这些通过“口碑介绍”或媒体形象包装而成的“名医”,往往拥有广大的“粉丝”或“信徒”,前往看病的时候,永远需要漫长的等待。但这些医生是否真如外界所盛传的那样拥有高医术、高医德,是否为真正的“良医”?这些却很少有人关心。
事实上,“良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一位“良医”在经验的积累及用心学习之下,默默为病人治病、学习新知,而病人会口耳相传,告诉别人:“某某是好医生”,因而从“良医”成为“名医”。然而现在人们对“名医”却存有许多困惑,“名医”不再是“良医‘的代名词,而有了更多误解与负面的形象。
有的人以崇拜明星的方式来崇拜名医,好像只要请他看一眼,就已经浑身舒适,不药自愈;或者只要是名医开的、推荐的药,不管是否与病情有关,即使再贵,甚至需要倾家荡产,也要买来用;只要是名医建议的检查,不管多痛苦,也要忍耐。
既然病人愿意崇拜医生,有的医生当然也“当之无愧”,日积月累之下,早已被病人吹捧得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养成习惯后更不顾所谓“对病人的亲切态度”。所以说,“名医是病人造就而成的”,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名医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虽然“名医”可能是由“良医”演变而来,但却不是每个“名医”都是“良医”。聪明的患者,一定要学会有知识、有技巧地和医疗团队(包括名医、名助理、名秘书)进行沟通,这绝对是要学、要思考、关乎健康的大事。
事实上,你应该找的是“良医”而非“名医”,那么,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良医”呢?良医的定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但在本书中,我尝试分析良医与名医的不同,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行医多年,我也时常在思考医患之间的关系,我发现无论是医生或病人,都还有很大的学习与进步空间,彼此都应学会如何当个好医生、好病人。我深深体会到,唯有通过医生的努力及爱心、医患的沟通和互助,才能创造团队的力量。
在本书中,我举了很多医疗失误或“名医”恶行恶状的例子,或许有的同行看了会很不高兴,但我不怕得罪医界的朋友。我的目的不在谩骂,而是在于提醒医疗从业人员,当病人信任我们、把生命交给我们时,我们该如何用一颗慈悲的心、用专业的态度来为病人解除痛苦。与此同时,我也要给医界的后生晚辈们打打气,希望在阅读此书之后,医界同仁能重新找回医生的道德与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