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像差 瞳孔直径为6mm时,2组手术前后总体高阶像差及其彗差和球差成分RMS的改变见表3。结果显示,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和种类有所不同。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3mo时像差组的彗差已接近于术前水平,而Q值引导组的慧差仍有一定增加。表3手术前后两组总体高阶像差、球差、慧差的比较(略)
2.5自我评价
术后患者普遍感到满意,Q值引导组有2眼主诉有眩光症状,波前组虽然也有1眼有眩光主述,但满意度更高。但两组眩光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虽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已得到了广泛的证实[13]。然而,临床研究表明,部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下降,出现夜间驾驶困难、眩光、光晕、单眼复视等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LASIK手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是导致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47]。
正常人眼角膜是中间较凸,周边较平的非球面形态,即表现为长椭球形,这种形态通常引用Q值这一特征性代表角膜非球面形态的参数来描述。角膜的这种特性有利于进入眼内的处于不同离轴位置的光线能够聚焦于一点[8]。正常角膜有一定的球差,但在瞳孔调节、晶状体形态等生理状态下,这种球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9]。常规LASIK切削采用的是球面切削模式,术后仅使中央角膜平坦,改变了整个屈光系统的平衡,明显增加了球差等高阶像差[4,5],加上术前角膜业已存在的高阶像差,导致患者手术后视觉质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随着波前技术、角膜测量技术、飞点扫描激光和主动眼球追踪系统等技术的发展, 矫正人眼高阶像差和进行非球面切削以成为可能[10,11]。
在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高阶像差中,按其来源可分为术前存在的像差、术中产生的像差和角膜修复愈合过程中新产生的像差3个部分。术前已有的像差是由于人眼存在的各种生理性或非生理性的光学缺陷所致,通过像差仪检查可以将这种光学缺陷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进行个体化切削,从而修正人眼的光学缺陷,使人眼的潜在视力以及视觉质量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然而,研究结果显示,虽然部分波前引导LASIK术后高阶像差RMS低于术前,但总体上看,波前引导LASIK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大多数仍有增加,其原因是由于术中产生的像差和角膜修复愈合过程中新产生的像差所致。在 LASIK标准切削模式下,角膜由术前长椭球形(prolate)变为术后扁椭球形(oblate),由于角膜正常形态被改变,引起新的球差等高阶像差增加,限制了像差引导的LASIK的实际手术效果。 Maslropasqua等[11] 研究发现采用非球面切削,能够更好地维持角膜非球面特性,减少或避免了手术本身产生的球差,从而表现为术后比标准LASIK更优的综合视觉质量。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无论是Q值引导切削组还是波前引导组,都具有良好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尽管两组的切削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的高阶像差,就患者的主述而言,波前组似乎略优于Q值引导组,部分像差组患者自我感觉,夜间视力略优于白天视力。这可能与像差组部分患者术后高阶像差低于术前有关。事实上,由于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是导致视觉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其中尤以球差的变化为大。因而,两种切削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Q值引导组治疗时,加强的是对周边过度区的个性化切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角膜手术前的非球面特性,减少了术后球差的产生,间接降低了术后高阶像差。而波前组治疗时,可以主动矫正术前已存在的慧差和球差等高阶像差,从而使术后的高阶像差降低,改善术后的视觉质量。这一点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已得到证实。因此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两种方式应有所区分。术前检查高阶像差不明显或较大,但以球差为主的患者,优化的Q值引导的切削方式较为合理.而术前高阶像差较大且以慧差为主者,应选择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方式。
从本研究结果的初步结果提示:无论是Q值引导的切削组还是波前引导的切削组,术后的高阶像差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提示两种切削方式都还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如何优化两种切削方式或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今后需要研究和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Salah T, Waring GO, ELMaghraby A. Excimer laser situ keratomileusis for myopia of 2 to 20 diopters. Am J Ophthalmol1996;121(2):143155
2雷鸣,谢伯林,汪萍,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远期疗效.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4;26(11):751752
3雷鸣,谢柏林,宫枢政,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813例的并发症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05;5(3):571573
4 Werdon W, Bullimore M, Maloney RK. Visual performanceafter 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 Arch Ophthalmol1996;114:14651472
5 Yamane N, Miyata K, Samejima T. Ocular higuerorder aberrations and contrast sensitivity after convention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4;45(11):39863990
6常李荣,赵宏伟,刘怡.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疗效分析.国际眼科杂志 2008;8 (2): 305306
7翟国光,李耀宇,邱岩,等.波前像差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切削深度比较.国际眼科杂志 2008;8(2):307309
8 Llorente L, Barbero S, Cano DB, et al. Myopic versus hyperopic eyes: axial length, corneal shape and optical aberrations. J Vis2004;4(4):288298
9 Artal P, Benito A, Tabernero J. The human eye is an example of robust optical design. J Vis2006;6(1):17
10 Mrochen M, Kaemmerer M, Seiler T. Wavefront guid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arly results in three eyes. J Refract Surg2000;16:116121
11 Mastropasqua L, Toto L, Zuppardi E, et 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with aspheric profile of abl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myopia correction:sixmonth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