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TC、TG、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TC、TG、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治疗组治疗后TC、TG、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主要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伴有血栓形成,这种病变除与DR持续高血糖状态有关外,且与其血液高凝、高黏及高脂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并提示这些因素的变化随DR病情的加重而加重[3]。临床研究显示,DR的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TC及TG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说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与DR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 DR属中医学视瞻昏渺、血灌瞳神、青盲等范畴。《中医眼科学》将其命名为消渴目病[4]。《证治准绳》曰:“三消久之,精气虚亏则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证治要诀》指出:“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脾虚为消渴之基本病机;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肝肾亏损,目失滋养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基本病因;血瘀痰凝,目络阻滞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成的重要病理特点。故以健脾祛瘀通络为基本治则,自拟糖网明汤剂治疗。方中黄芪为益气活血之要药;三七具有活血定痛之功,尤被近代医家张锡纯推崇,谓其“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尤为理血妙品”;枸杞子滋补肝肾;丹参活血祛瘀;葛根生津止渴;决明子味甘、苦,微寒,入肝肾经,具有清肝明目之功,《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法半夏、山楂祛痰化瘀;桂枝温通经脉。诸药合用,活血而不妄行,止血而不留瘀,使瘀去新生,邪浊得清,络道通畅,则目明能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既能对抗高血糖,又能保护低血糖,而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5];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缺氧,抗疲劳,降低血液黏度等[5]。三七的主要成分三七总皂甙能选择性地扩张血管平滑肌,促进细胞氧代谢,增强其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5]。枸杞子、丹参可调节脂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5]。葛根能降低血糖,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微小血管血流量,异黄酮类物质还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的作用,从而可以降低山梨醇通路的活性,减少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损害[5]。决明子对糖尿病的脂代谢紊乱有较好的调节作用[5]。半夏、山楂能显著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痰瘀体质,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5]。方中的大部分中药经现代药理证实均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治疗大法。 临床研究表明,应用健脾祛瘀通络的糖网明汤剂治疗单纯型DR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怡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在降糖的同时降低血液黏滞度和血脂等,改善体内微循环,有效延缓DR的发生和发展。中药治疗DR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类中药改善DR病理改变的现代药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8.
[2] 第二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J].中华眼科杂志,1985,(1):42.
[3] 邓正照,钱荣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与治疗[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4):251-254.
[4] 李传课.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125.
[5] 张永祥.中药药理学新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5-233.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