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 张志远 李丽华 汤欣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300020
目的:分析眼屈光不正与调节等眼动参数的内在联系,探讨近视性屈光不正眼与调节的相关性。
方法:将141名青少年近视患者按其等效球镜分为轻度近视组(-3.00~-0.50 D)、中度近视组(-6.00~-3.25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测量分析比较不同屈光度数各组的双眼协动参数,包括远距隐斜、近距隐斜、正负相对调节,以及AC/A值。
结果:I组与II组、III组远距离隐斜差异性显著(P=0.04;P=0.009),近距离隐斜差异性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屈光度数组看远和看近均以内隐斜居多,其程度随屈光度数升高而增加;计算性AC/A随着屈光度数升高而减小,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F=0.474,P=0.623);NRA(负相对调节)各组平均值分别为(2.21±0.56)D、(2.36±0.41)D、(2.01±0.64)D,II组和III组差异性显著(P=0.04);PRA(正相对调节)各组平均值分别为(-2.25±1.33)D、(-2.46±0.99)D、(-2.43±1.44)D,各组差异性不显著(F=0.028,P=0.972)。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内隐斜多见,远近水平隐斜、相对调节正负、AC/A与屈光度数存在一定关系,通过测量分析双眼协动参数,可以为预测干预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