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华北制药集团副总经理 王永维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释放了国人的健康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市场容量,尤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对药企具有更直接的影响,制药企业面临一次空前的机遇,抓住机会,跨越发展,错失机会,必遭淘汰。 新政策、新投入培育的市场增量面向的是竞争力强的企业。因此,中国药企只有练好内功,以创新为手段力促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实力,才能得到机会的青睐
一、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是落实新医改政策的关键
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招标采购能更多地体现市场竞争原则,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质量体系升级是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最基础的保障,是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等问题的积极选择。
质量是首要的,近年来华药把国际化作为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助推器。国际化的前提是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去做事。从04年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华药先后有伊维菌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双氢链霉素、阿莫西林、青V钾获得了COS证书。而这些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投入。华药华日公司从九十年代就开始进行国际认证的尝试,历经坎坷,终于在2007年3月,成为国内首家获得无菌COS证书的本土企业,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惟一一家通过美国FDA现场检查的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华药华胜公司在FDA和COS两个项目认证期间,用于新建车间、水系统、空调系统和分析仪器、过滤用膜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
国际认证既是敲门砖也是助推器。一方面,它带动了管理国际化。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例如华药的土霉素去年12月底获得美国FDA认证,今年2月就收到了订单。制剂出口量每年以30%递增,为制剂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做好准备。目前华药将视线定位于全球,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国际化资源配置,积极将产业链延伸到制剂生产、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逐步完成由特色原料药及下游制剂出口的延伸,加大免疫抑制剂、番茄红素、万古霉素、大豆异黄酮、两性霉素等新产品国际部市场开发力度,努力建立覆盖亚太、欧洲等重点出口区域的国际营销网络,塑造全新的华药国际品牌形象。
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走出危机的根本
当前危机的根源是创新能力不足,使制药企业在低水平的价格战中“死拼”,又造成过低的利润使投入技术创新的费用严重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应对当前危机的根本,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华药针对新医改的整体部署和华药转型的战略需要,将技术创新分为长中短期统筹考虑。
一是短期侧重于原有产品的精深加工。如对华药的经典产品—青霉素通过精深加工提高技术含量和质量指标。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确定青霉素致敏源,从源头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生产中采用独特的溶媒萃取工艺,使杂质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投入近2000万元进行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使华药青V钾在万例免皮试临床实验中,不良反应率较美国和德国的产品都低;在物流环节也不断创新,选择GSP认证合格的商业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保证储存运输条件符合药品的相关规定,最终确保药品出厂时与患者手中质量一致。
二是短平快式的创新,用一批市场需求的快打品种给企业带来利润。华药的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2008年在二类市场上占据第一的位置,目前累计销量已达到6千万人份(1.8亿支);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耐药菌新药去甲基万古霉素(万迅),价格为进口万古霉素的2/5,表现为良好的上升态势。
三是立足企业长远,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创新。充分利用与中科院等国家科研机构、国内各重点大学及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势,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研发新产品。
三、提升药品的经济性是解决吃药贵问题的重要途径
基本药物应是经过长期临床应用验证安全有效的药品,同时还要考虑其经济性。吃药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制药企业新药开发能力弱,致使一些国外进口货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新、特药供应紧张,价格昂贵。因此,企业应该在政府支持下,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新药开发,通过药物替代,把药品价格降下来。同时通过节能减排,降低药品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