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林 张湘 王津津 刘月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073
目的:了解感光细胞节段形成的共性规律和种系差异。
方法:胚胎人、新出生期小牛及rd和rds小鼠等视网膜为研究对象,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为手段,观察感光细胞节段超微形态学特点。所有人体材料均经孕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后使用。
结果:(1)人胚五月时,内外节段均未见,缝隙连接偶见,感光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人胚六月时,可见细小内节段,外节段盘膜不显,感光细胞核染色质分布不均;人胚七月时,内节段多见,幼稚纤毛可见,盘膜不显,感光细胞核染色质不均;新生期内节段较长,外节段盘膜不显,多见缝隙连接。(2)种系比较:新生期小牛感光细胞节段成“蘑菇”样外观,外节段中多见盘膜,节段末端含较多囊泡样结构。小鼠也呈类似结构特征,均明显成熟于人同期感光细胞节段。(3)动态观察rd小鼠,出生后2周起,感光细胞节段渐变小;3周时,变性加快,内节段变小,外节段未见;4周时,感光细胞核大部变性坏死。rds模型从4周时渐见感光细胞的部分退性改变。
结论:胚胎人感光细胞节段具有较强的生长潜能;人感光细胞节段形成和发育晚于牛和小鼠;退行性视网膜病变过程中,感光细胞退变程度与病变类型密切相关,早期干预是治疗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