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
2.1术后视力
随访6~36mo,视力均稳定(以术后6mo视力统计)。计划性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者,见表1。术中一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术者,0.5~0.9者3眼,>1.0者1眼。
2.2瞳孔及人工晶状体情况
术后瞳孔不圆者4眼(均术前已存在),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者17眼,轻度倾斜者2眼,偏中心者4眼,患者无不良主诉,均未做特殊处理。
2.3术后并发症
角膜水肿2眼,人工晶状体膜形成3眼,前房角及虹膜表面少量出血者2眼,继发性青光眼者2眼,经对症治疗后均于术后3~7d缓解;玻璃体积血1眼,经药物保守治疗后出血吸收;瞳孔不圆者4眼未变化;后囊膜轻度混浊4眼,未做处理;所有病例均无固定缝线松解、脱落及囊袋皱缩的发生。
3讨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术,是白内障患者悬韧带部分或大部分离断(≥3个钟点位≤9个钟点位),晶状体囊袋形态异常或功能障碍情况下,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特殊术式和方法,它能使人工晶状体符合生理位置,避免移位和倾斜,发挥良好的光学效果[2]。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术要求麻醉充分,应在眶周或球后麻醉下施行。手术切口应尽可能小,以保持前房稳定,避免加重悬韧带离断、晶状体脱离范围[3]。完整的囊袋是现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固定的最佳生理位置,亦是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术的基础,故成功的连续性环形撕囊是本术式中至关重要的关键性操作之一,其要点是用15°穿刺刀或截囊针从主切口伸入前房,在悬韧带离断的相反部位近周边前囊膜上穿刺制瓣,然后用撕囊镊夹住穿刺口上唇或下唇,视情况顺/逆时针方向,偏向非悬韧带离断部位,尽量撕大,必要时虹膜拉钩、囊膜剪刀配合,完成连续性环形撕囊,务必使悬韧带离断部位的囊袋保留有较深穹窿,不必追求一定圆形和居中。睫状沟位置隐蔽,可以角膜缘部的解剖标志来判定,虽然睫状沟区血管较少,由于不能直视,缝针时务必一次成功,避免反复退针、进针,以防止出血和损伤囊袋,眼内进针应平行虹膜后表面与巩膜壁垂直,出针位置应在预制的板层巩膜瓣下角膜缘后界后2mm处,这样既表明位置准确,又不会损伤睫状突,也不会发生房角闭塞,且能避免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及偏位[4]。手术过程中充分使用黏弹剂,尤在悬韧带离断部位适当多注一些,并及时补充,防止囊袋塌陷、卷缩及玻璃体脱出。充足的黏弹剂可充分暴露悬韧带离断处的囊袋赤道部,扩大操作空间。准确进针以避免损伤囊袋及角膜内皮和其他眼内组织,尤其本术式缝线自囊袋的赤道部穿出,不会对周边前囊膜造成牵拉和摩擦。但当缝线固定及穿刺在3∶00或9∶00位,应注意操作,以免损伤睫状后长动脉。根据我们观察,当悬韧带离断﹤2个钟点位时,尚能维持囊袋轮廓,故可直接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离断范围>3个钟点位,囊袋变形,产生非对称张力,致人工晶状体倾斜和移位,则需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术。囊袋内张力环技术固然给现代白内障手术带来极大的帮助,但费用高昂,对悬韧带松弛者更有优势,而对悬韧带离断者可能亦需要缝线固定,还要求玻璃体前界膜完整或相对的完整,有时无法或不易获得囊袋内张力环,也是临床手术治疗中上存在的一个实际困难。人工晶状体囊袋内缝线睫状沟固定术,基本保持了囊袋的完整圆形轮廓,并消除了囊袋的非对称牵引力,使其360°的张力平衡,能有效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倾斜及囊袋皱缩,尤其既不需要特殊器械,更不增加手术成本,只要操作准确,多可顺利完成, 可替代人工囊袋内张力环。经长期随访,该手术方法效果稳定,确为特殊情况下现代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有效方法。但本方法不适用于悬韧带离断范围极大及撕囊失败的病例。
【参考文献】
1顾文斌,丛爱荣,吾布力·卡斯木,等.手法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除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实践及探讨.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31(9):705707
2顾文斌,吾布力·卡斯木,蒋建新.非染色囊袋减压撕囊术500眼临床报告.国际眼科杂志 2007;7(6):17501751
3张振平.晶状体病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214 215
4冯贵林,顾文斌,宋瑛.非缝线固定专用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新疆医学2005;35(4):115116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