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光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100005
化脓性角膜炎致病病原体可分为常见和少见病原体,一般认为某种病原体占总病原体5%以上,可视为常见病原体。细菌和真菌是化脓性角膜感染的常见病原体;阿米巴、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厌氧菌为少见病原体;其中后两者可视为我国眼科近年来报道的化脓性角膜炎的新现病原体。
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明显与农业劳作密切相关,农作物丰收的夏秋季为真菌性角膜炎的高发期。我国主要致病性真菌以镰刀菌属和曲霉属为主,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一致。角膜致病真菌菌属分布存在一定地域性,在美国南方农业大省佛罗里达州眼部首要致病真菌为镰刀菌属(41%),其次为念珠菌(14%),曲霉属仅居第4位(12%),而美国北部的纽约则以念珠菌为首要致病菌(48%)。印度南部地区以镰刀菌属(41.92%)为主,而印度北部则以曲霉属(检出率为41%)为真菌性角膜炎的首要致病菌。近年来,我国首要致病真菌镰刀菌属所占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我国大多数眼部致病真菌对那他霉素体外敏感性最高,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针对地区性病原学分布特点进行研究,对临床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细菌是化脓性角膜炎的重要致病菌,由于细菌繁殖快、种类多,所以细菌性角膜炎起病急、病程较短、临床表现多样。我国眼科角膜细菌的培养阳性率不高,明显低于国外报道,造成此差别主要原因,可能与我国患者在取材前多有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在我国,G+球菌是主要的化脓性角膜炎致病细菌,其次为G-杆菌;导致急性化脓性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而起病相对较缓的致病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比例在上升。儿童角膜炎首要致病菌为假单胞菌属,其次为葡萄球菌属;老年人主要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为主。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大多数细菌对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与国外相关研究基本一致,支持左氧氟沙星作为我国眼科首选抗菌药物的观点。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性无差异。
阿米巴角膜炎在我国已经不能视为罕见角膜病,其国内报道病例不断增多,1991年-2006年间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实验室诊断阿米巴性角膜炎133例,美国和印度学者近期研究同样发现这个趋势。在发达国家,配戴角膜接触镜是阿米巴性角膜炎的主要诱发因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阿米巴角膜炎中51%的患者发病与眼外伤有关,并且50%患者为农民,与印度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似。根据棘阿米巴原虫18s核糖体DNA基因类型分析,发现在我国导致角膜炎的棘阿米巴原虫主要为T4型,个别为T3型。
随着眼科临床与实验室诊断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不断有放线菌、非结核分枝杆菌和厌氧菌角膜感染的病例报道,可能与我国角膜接触镜配戴人数及角膜屈光手术渐增多有一定关系,其中应该高度引起重视的是角膜屈光手术后NTM感染有群发性倾向。
对化脓性角膜感染病原体的长期、深入地研究是研究感染性眼病的基础,由于各种不同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生化代谢以及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均有不同,故不同病原体所导致角膜疾病的临床表现、易感人群、诱发因素,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不同,只有深入研究病原体的特征才能更加深入的探究感染性眼病的机理和防治。由于病原学分析受地区的气候、环境、经济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等多因素影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迁,因此定期进行病原学回顾性研究,对研究化脓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