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桩医术都是心术
北京大学人文研究院 王一方
在中文词汇里,“心术”总是被缀连成贬义词,譬如“心术不正”、“心术诡异”,似乎没心没肺、只知挥胳膊流汗才算纯粹。畅销书作家六六将医生与“心术”扯上瓜葛,实在有些造次。但是,读完整个故事,合上书页之时,方知六六用心良苦。
经过6个月的医院卧底体验,六六以速写般的叙事手法勾勒了当下的医务生活。医院里的“有术人”皆成为“有心人”,不仅心系医事、世情,还牵系人情、感情、欢欲。形象不算丰满、性格不算鲜明的各色“有心人”,都以侧影或模糊轮廓登场——主人公到了中场才亮出名字,其余各位重头人物也都以辈分、绰号登场,但一派超然、冲和、机智、幽默,似乎医患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没有迈不过的坎。
其实,这本书寄寓着六六沉重的职业道义感。她在题记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最重要,信、望、爱。我能看到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沿着这三个路标前行的。
医患之间最沉重的话题就是“信”。故事里,老板(科主任)、科组长、大师兄、二师兄身上所流淌的正是这种无形的气息。面对陕北乡下男孩月金的倾力相救,即使是预感到麻烦缠身的无名老妇的收治与手术,都义无反顾地承担下来,而电视台的“移花接木”手术拍摄却毫不惋惜地“落单”了。或许,在医院里少不了善意的欺瞒,但恶意的欺骗对于绝大多数医者来说都是不耻的。
在现实生活中,美德是沉重的。不过,书中有“医闹”作乱,也有老十三、月金爹这样正直善良的病患家人,支撑着医者的信念。月金爹坚信“不能欠先生和大夫的钱,不能没人教书,没人看病了”。
毫无疑问,病厄之中,医院就是希望。然而,如果失去对生命归途的顺应性理解,一味地将生的欲望化作一种奢望,追逐药到病除、钱到病退、长生不死,则是一种无知无畏的荒谬,由此派生出人们对痛苦、死亡的极度恐惧。许多疾病的快速恶化,许多医患之间的无理冲突,都源自这个死结打不开。有了豁达的生死观、苦难观,才会有坦然的医疗观。生命中,不是一切长寿都是惬意的。因此,巴金甚至在他百岁诞辰时戏言:“我是为别人活着,长寿对我是一种惩罚。”
六六是情感作家,擅长男女私情的摩挲,书中自然处处流淌着爱欲。不过,职业关爱毕竟有别于恩爱、情爱与性爱,却又纠缠在一起。书中大师兄对身患严重肾病的女儿南南的慈爱,与对病友的挚诚之爱就是共通的,正是这份爱构成了他职业大爱的底色。同样,二师兄、李刚、主人公“我”对病友亲属(女儿)的恋情衍生了特有的医患之爱。因为一个懂得爱、沉浸在爱河里的职业人,总是会本能地将冷漠拒之门外。
回溯六六近年的创作,几乎都是文学家的笔、社会学家的眼,不断追逐民生“沸点”,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距离太近,难免遁入新闻报道式的浅井。文学更需要思想的积蕴,更需要远距离思考。好在人是可以在跑动中思考的动物,六六的文学直觉恰恰是宝贵的。譬如,面对越来越尖锐的医患矛盾,六六显得很通达,如同一位神医洞悉到某个病具有自愈倾向,完全不必太过忧虑,产生于特有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医患冲突也有自我缓解的机制。
在六六看来,医生们要学坏也难,因为“每一个拯救者首先是一个蒙难者”。他们身上承受着、迎击着更多的苦难,譬如书中大师兄女儿的绝症、护士孤美人自身罹患淋巴瘤。因此,在上帝面前,他们与患者首先是同病相怜的难友,而不是为利益搏杀的对手。我们共同需要改变的是对健康、疾病、死亡和医疗的基本态度,坦然面对疾病与生死。别那么恐惧,别那么忧伤,别那么奢求,人生正道是沧桑。沧桑是什么?就是面对死神,悲欣交集;就是生寄死归,就是向死而生。医患双方都明白了这一点,天大的怒气也会平复。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门急诊总支举办了小说《心术》读书报告会。医护人员结合自身经历,真实、感人地表达了对医师职业和医患关系的思考。
我们应该拥有信念
小说《心术》虽以“心术”为题,六六却并不是想教给读者类似“厚黑学”的权术。《心术》的书名取意“仁心仁术”。我以为,六六意在感召和呼唤。她希冀矛盾日益突出的医患关系能渐趋缓和。六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3个字:信、望与爱。
然而,作为一名当代医务工作者,却经常要面对种种令人尴尬和无奈的现状:因为人少,我们一个班需要上10多个小时;因为没地方,我们休息只能趴在桌子上;因为常年倒班,我们的生物钟变得颠三倒四;因为高强度紧张的工作,我们中的许多人被查出甲亢。曾经有一名护士因梦到上呼吸机的病人自行拔管而被吓醒,结果反射性把睡在一旁的老公的头偏向一侧,因为怕患者误吸……
医学被人们扣上了无数美丽的光环,所以这个行业不容玷污。中国的老百姓是善良的,他们看不了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医院随波逐流,哪怕是一点点;中国的医护工作者是认真的,他们不希望以毕生梦想所寄托的医学事业出现瑕疵,哪怕是一点点。这就是人们对于医学的尊重,是医者最应该为之自豪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拥有信念。(黄静雅 贾 铮)
信任、关爱,才有希望
几天来,我忙里偷闲读完了《心术》。书中的故事让我觉得那么熟悉,使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有人理解我们!虽然我不能完全认同书中的某些观点,但我真的要说:“谢谢你,六六。”
我最难忘的故事情节是,大师兄的女儿南南6岁就已经肾衰竭,身为医生却要每天面对即将走向死亡的女儿而无能为力。小说虽然只讲了3位医生的故事,可现实中医生们的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