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讨论
翼状胬肉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可能与风尘、烟雾、干燥、紫外线等因素有关,尤其是紫外线照射被认为是极重要的致病原因[2]。目前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为主,药物治疗很难奏效。翼状胬肉常用手术方法有:翼状胬肉单纯切除、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湿贴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等。
翼状胬肉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结膜及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并侵犯角膜,胬肉主要成分是增生的成纤维细胞。虽然可以手术切除翼状胬肉,但往往不能清除所有的增生细胞。翼状胬肉的形成及复发是由于胬肉组织中大量细胞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并直接刺激胬肉组织中多种细胞增生,如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因此为了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可使用抗增生药物作用于手术中未能完全清除的复发因子[3]。我们在术中联合应用了丝裂霉素C(MMC)。MMC是一种周期性非特异性抗代谢药物,可抑制DNA复制,从而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等合成。已有学者通过组织学培养证实MMC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强力剂[4]。众多报道均表明MMC术中一次使用能有效减少复发率[5]。我们对131例患者行翼状胬肉+带蒂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湿贴术,术后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3.1%,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有文献报道复发率高达20%~40%[6]。故此改良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的应用复发率较低,手术简单易行,费用低,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尤其针对基层医院比较适合。
手术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确、细致。术中尽量减少健康组织损伤,若切除鼻侧球结膜过多或伤及泪埠,易致睑球粘连[7]。结膜杯状细胞以鼻侧结膜及半月皱襞部分分布最多,而翼状胬肉手术切除结膜的部位恰在此处,如果残存的结膜杯状细胞不能分泌足够的黏液滋润眼表,使眼表上皮生存的微环境异常,易使胬肉复发,结膜上皮因微环境异常而受损,最后造成睑球粘连。清除巩膜及角膜胬肉组织要仔细彻底,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肉组织残留是复发的原因,务必使巩膜及角膜表面洁净[8]。术后早期应用抗生素及上皮保护剂,待角膜上皮修复合用糖皮质类固醇眼药水,皮质类固醇眼药水可抑制炎症反应及瘢痕增生,从而防止纤维血管形成,胬肉复发。激素眼药水点眼,3~4次/d,维持4wk后停药。用药期间应注意眼压情况,激素性青光眼发病隐蔽,类似开角性青光眼临床表现,易被漏诊、误诊,一旦发现眼压增高,需立即停药,以防激素性青光眼发生,以致视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1孙秉基,徐锦堂.角膜病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209212
2吕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眼科研究 2003;21(2):209212
3张莉薇,席兴华.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041406
4曾益群,胡洋,彭招华.丝裂霉素C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12):854 855
5罗平.丝裂霉素C在翼状胬肉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9):642
6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22
7 Prabhasawat P, Barton K, Burkett G, et al. Comparison of conjunctival autografts, amniotic membrane grafts, and primary closure for pterygium excision. Ophthalmology 1997;104(6):974985
8侯光辉,徐锦堂,孙秉基,等.羊膜移植或联合自体角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努肉.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1):7174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