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医疗将从公立医院剥离出来
东方网3月17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本次医改提出,逐步取消公立医院中的特需床位和门诊服务,剥离那些收费性质不同的“院中院”。记者了解到,今后剥离出来的特需医疗服务,将集中转移到南汇医学园区和虹桥医学园区,主要服务于两大区域的高端人群,形成上海新的现代医疗服务业。据此,公立医院将只提供平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教授胡善联:
本次医改方案的一大突破是同时推出治疗“看病难”顽症的“速效药”和“长效药”。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惠民政策是“速效药”,相信市民将很快就能看到效果,这也体现了政府解决百姓就医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虽然上海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比全国目录多得多,但是总量仍然有限,临床上确实需要一些更新的药品,而这些药品短时期内不可能全部进入医保。方案对此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逐渐控制自费药比例。今后,每2-3年上海都会根据市民需要调整目录,逐渐将一些自费药纳入医保。
目前,一些医院确实存在开自费药与医生收入挂钩的问题。因此要切实落实医改方案,建议政府应通过信息化联网,将医生的开药处方实施持续性的跟踪监管。
“长效药”则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将特需床位和门诊逐步从公立医院中剥离出来。要实现真正的剥离,应通过制度规定独立后的特需医疗具有独立法人体系,其收支与“婆家”公立医院彻底分开。这意味着,今后特需医疗服务如果使用了公立医院的设备、医生等资源,应当有独立的财务收支账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疗资源不能让特需服务“白占”,不能让特需服务与普通病人争抢稀缺优质医疗资源。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上海医改专家组成员梁鸿:
过去公立医院中存在“公私不分”的现象,通过改革将自费、高端、特需等私人性的医疗收掉,这是保障基本医疗的根本。同时,引导外资、港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来投资高端医疗,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放”。通过“一收一放”,实现政府职责和市场机制的分离,将过去含糊不清的财政投入全部用于基本医疗投入,这样保障了老百姓的基本权益。
上海交大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马进教授:
原先对于公立医院有交叉补偿,包括财政拨款、药品利润和特需服务利润的补差。如果要实现彻底的特需剥离,就要首先确保财政投入。这也将是本轮医改的最大难点。近3年来,上海卫生事业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今后财政投入能否保证,这是眼下一些公立医院院长最担心的事。因此本轮医改成功与否,对本市财政将是一场重大考验。
全国首创老年护理进医保
方案提出,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建立老年护理保障计划,探索老年护理保障制度。记者了解到,作为本市医保系统新开发的一种险种,目前杨浦区等区域的4个街道正在试点老年护理保险,由医保系统向需要老年护理的病人支付一定比例的护理津贴。据悉,今年内这一试点将逐渐推广。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上海医改专家组成员梁鸿: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脑卒中、肿瘤、慢性病等原因长期卧床,有的长期卧床身患褥疮,他们确实有康复、护理的医疗需求。目前的医保系统对这一部分费用不能报销,这在无形中加大了老年人的医疗负担。事实上,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老年康复护理保险福利。上海目前的试点在全国是率先尝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上海的老龄化走在了全国前面,具有示范意义。这一步做好了,将有更多的老年人能大幅度减轻就医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