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医院集中训练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3~11(平均5.17±0.35)岁。单眼27例,双眼73例,共173眼。治疗前矫正视力0.1者7眼,0.2者11眼,0.3者17眼,0.4者26眼,0.5者46眼,0.6者35眼,0.7者9眼,0.8者22眼。弱视性质:屈光不正性弱视120眼,斜视性弱视22眼,屈光参差性弱视31眼。弱视程度:轻度66眼,中度100眼,重度7眼。传统家庭训练组50例。男、女各25例。年龄3~11(平均5.1±0.6)岁。单眼10例,双眼40例,共90眼。治疗前矫正视力0.1者5眼,0.2者12眼,0.3者14眼,0.4者11眼,0.5者17眼,0.6者17眼,0.7者5眼,0.8者9眼。弱视性质:屈光不正性弱视47眼,斜视性弱视33眼,屈光参差性弱视10眼。弱视程度:轻度31眼,中度54眼,重度5眼。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弱视诊断、分类标准[3],通过裸眼视力、眼位、屈光间质、10g/L阿托品散瞳验光、矫正屈光、眼底等系统检查,而确诊为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
1.2方法
将门诊弱视儿童随机分为医院集中训练组和传统家庭训练组。 两组弱视儿童均由小儿眼科医师建立患儿的个人治疗档案,写明患儿的各项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训练方案。医院集中训练组和传统家庭训练组采用相同的训练方案,分别由专科护士和家长按照医嘱为患儿安排治疗和训练。小儿眼科医师根据训练情况调整训练方案。当双眼视力相差≥2行进行常规遮盖疗法。采用北京普瑞特公司提供的精细目力训练仪器包括描图(分为上、中、下三册)、插板(分为粗、细两种)、穿珠子,视觉刺激仪(circular activate machine,CAM);重度弱视和旁中心注视的患儿联合采用后像疗法。每个患儿选择2~3种训练方法,在训练时更换方法,提高患儿的兴趣。每个患儿每次20min,每眼10min。 由小儿眼科医师建立该患儿的个人治疗病历,写明患儿的各项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训练方法。医院集中训练组与传统家庭训练组,分别由专科护士和家长每天记录患儿训练情况,每10d记录一次视力。医院集中训练组和传统家庭训练组的治疗时间相同,平均治疗3~6mo,随访2a。
统计学分析:采用方差检验及两两比较进行分析。
2结果
按照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分析。医院集中训练组基本治愈136眼,进步33眼,无效4眼,总有效率97.7%。家庭传统训练组基本治愈35眼,进步37眼,无效18眼,总有效率80.0%。两组疗效比较,χ2=47.29,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结果表明医院集中训练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传统家庭训练组。
2.1两组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两组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表1)两组轻度弱视的疗效比较,χ2=22.49,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中度弱视的疗效比较,χ2=19.90,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重度弱视的疗效比较,χ2=1.71,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轻度、中度疗效比较,结果表明医院集中训练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传统家庭训练组,两组重度疗效比较,治疗效果无差异。表1两组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眼(略)
2.2两组弱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
两组弱视性质与疗效的关系(表2)两组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比较,χ2=48.37,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斜视性弱视的疗效比较,χ2=23.34,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比较,χ2=7.68,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弱视性质疗效比较,结果表明医院集中训练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传统家庭训练组。表2两组弱视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眼(略)
2.3两组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两组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表3)两组3~6岁弱视的疗效比较,χ2=18.46,P<0.05,差异有极显著性。7~11岁弱视的疗效比较,χ2=11.51,P<0.05,差异有极显著性。两组年龄疗效比较,结果表明医院集中训练组治疗效果远远好于传统家庭训练组。表3两组不同年龄与疗效的关系眼(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