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利教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王宁利教授现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北京眼科学院院长、北京同仁眼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北京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世界青光眼联合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合作中心主任、亚洲大洋洲青光眼学会理事、亚洲闭角青光眼研究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国内外多个眼科杂志的主编或编委。
199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0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进行眼科高级临床研修和博士后工作,2002年通过公开竞聘作为引进人才,担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
从事眼科医疗工作近30年,主要致力于青光眼、白内障、屈光及遗传眼病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成各类眼科手术超过1万余台,担任中央及省部级领导保健工作,并赴国外为国外元首进行眼病会诊治疗。
先后承担了863、97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要的研究项目。在青光眼研究领域进行开创性工作:提出的以房角关闭机制为基础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新的分类体系,该体系提供和促进了我国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水平;提出筛板压力差增大是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新的理论并进行系列研究,文章发表于美国Ophthalmology杂志,美国眼科学会的学术快讯头版报道了此发现,欧洲青光眼学会将该项研究列为临床研究亮点;设计并率先开展了多项眼科新技术,如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改良外路小梁切开手术、Schlemm's 成形扩张术、房水引流物两阶段植入术和高度近视眼内镜植入术等;引进眼科高频超声生物显微镜并通过消化创新,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科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通过集成创新进行了可植入式个性化人眼高阶像差矫正镜的制作技术和设备研究;发现急性和慢性高眼压损害的分子机制存在着根本区别并证实青光眼不仅损害形觉传导通路也同时损害非形觉传导通路;组织了我国大型眼病流行病学调查—邯郸眼病研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在此项研究带动下建立了眼科临床科研平台、眼科流行病学研究平台、眼遗传病研究平台、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
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获得6项国家专利;主编9部著作;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种成果奖励6项;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获得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亚太眼科学会(The Asia-Pacific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APAO)杰出科学成就奖、获亚太眼科学会Arthur Lim 奖,并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眼科领军人才,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奖。
大会快讯:您涉足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科研上有很多独特见解,本次会议上您的“近三年眼科技术突破”的演讲引起与会者的关注,请问您认为能够进入选前三名最具突破性的眼科技术是什么?
王宁利教授:首先我为什么会选择“近三年”进行阐述那,因为现代眼科科技进步迅速,基本上每三年就有一些突破性的进展。而不像以往五年,十年才会有新进展。那么近三年眼科技术突破是指和临床相关的,可以解决疾病诊治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在3年内已经应用于临床的技术。下面我们重点从青光眼、眼底病、感染性眼病、白内障与屈光、遗传性眼病与基因治疗以及人工视觉假体与视觉康复六个方面做出归纳总结。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