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遗传及基因治疗方面
随着GWAS,外显子捕获技术等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遗传性眼疾确诊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基因。在治疗方面,基因靶向投放技术的突破,使得载体到达目标基因的能力有大幅提高,因而,基因治疗到达目标基因的应用体现出很高的价值。在眼科疾病治疗上,继leber's先天黑朦后,stargart病也得到了FDA批准进行临床观察,相继这个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遗传性疾病也会得到批准,进行临床试验,这给遗传性眼疾患者到来福音。这个技术不仅可以干预治疗遗传性眼疾,对非遗传性疾病基因水平干预也提供了手段,因此,将来也可以应用于非遗传性疾病治疗。
六、人工视觉发展
当眼球受到不可逆性损伤而丧失光感后,人工视觉假体就成为患者重见光明的唯一希望。对于一些视网膜存在病变,如视网膜色素变性,而视神经完好的病人来说,Argus二人工视网膜系统可能会给他们重见光明带来希望。该系统是由一个固定在眼镜上得摄像头、无线信号传输系统、以及一个安装在视网膜上的讯号输出电极阵列组成的。由摄像头获得的视频信号经过处理和转换之后,通过无线信号传到视网膜上得电极阵,电极阵对视网膜施加电信号,通过视神经传输到视皮层而使患者恢复视觉。使用该系统,患者已经可以辨别出颜色和明暗变化,并且能够认出写得比较大的字体,有些人甚至已经能读句子了,现在这种装置已经在欧洲得到批准销售。
以上即为近三年的技术突破,在此我想说我们今天讲的不肯能包括了三年所有得突破,认识我自己归纳总结,代表我个人看法。
大会快讯:刚才您说到欧洲美国,很多已投入试验阶段,但我国可能和美国国情不一样,您认为我国哪三项适合广泛在国内开展。
王宁利教授:我认为眼压连续监测、结合自适应光学技术的OCT和感染性眼疾的快速诊断系统十二和在国内广泛开展。因为上述三个设备对应的青光眼、眼底病和感染性眼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疾,其早期诊断是降低致盲率的重要保障。但目前尚无好的方法,上述三个设备恰恰可以满足这一临床需求。
大会快讯:刚才您提到眼疾分为11个学科,那您认为这些领域中哪三个在近年突破最多?
王宁利教授:我认为在理论与技术上突破最大是眼底病,如光信息眼底成像技术、抗VEGF治疗技术;在设备方面突破最多的白内障与屈光不正,如飞秒激光设备的上市。
大会快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患者而言,是“毕其功于一役”,我们了解到对手术者要求很高,能否请您谈谈手术者在做青光联合手术过程中操作注意事项,能后给些建议。
王宁利教授:青白联合手术在国外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外白内障的所有眼科医生一定要掌握的手术,但由于在我国分科细,在白内障专业,青光眼专业,甚至有些医院青光眼医生不做白内障,或者白内障专业不做青光眼,这才出现了青白联合手术的一些困惑的问题,那么有些医院是这样,白内障医生先把白内障做了,做了后在转到青光眼医生那里;青光眼医生把青光眼做了在转给白内障,情况好点的青光眼和白内障医生在同一台上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青光眼医生中有一大批掌握障技术,而白内障医生中具有良好的青光眼教育背景,将来就可以在一个小组把这样的手术做了,青白联合手术存在的问题是这样的,从手术技术上说难度不大,你会做青光眼也会做白内障,按道理来说你会做青白联合术,但是我关心的最终问题是术后效果到底如何,它的效果最终和别的手术不一样,白内障术后效果主要至于视觉质量,青光眼过滤术后效果主要看过滤泡形态如何,眼压是否控制。但我们知道白内障手术,希望伤口早期愈合,早期恢复;青光眼手术我们希望伤口不愈合,要有个瘘道存在,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是手术的关键。青白联合手术早期手术率成功挺高,术后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效果都很好,但是长期随访病人术后情况,青白联合手术过滤泡成功率比单纯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底40%,那么怎么提高成功率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此,青白联合术的关键点,不在于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而是在于怎么样在增加白内障手术这样一个因素的情况下,将青光眼手术做成功,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青白联合手术后眼压的控制和单纯青光眼手术完全不一样,比如说抗代谢药物的使用,他的适合症和禁忌症肯定和普通青光眼手术完全不一样,另外要考虑到手术中巩膜瓣大小的制作,周切口的大小,手术中炎症控制及术后15天围手术期的控制。与此同时,白内障的手术技术也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因为白内障手术的要求要多于单纯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必须要有更加优秀的手术设计方案才能保证术后治疗效果。
大会快讯:通过这三年对国际眼科进展的认识,您怎么看待中国眼科的发展?
王宁利教授:通过这三年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跟随国际先进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上市刚一年的东西我们就开始使用,几乎接近同步。但我们理论上的原创没有,在引领先进技术上也没有。可喜的是我们现在整个眼科的发展,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对国外的影响、冲击都非常大,国内各大医疗单位,优秀机构都具备了实现理论、技术、引领各项突破的技术和实力。如糖尿病眼底病变,黎晓新教授的团队组织了多项多中心研究,可能多标准化治疗甚至干预方面做了一定的贡献。我们的课题组现在研究的青光眼与颅压关系的研究领域,认为青光眼与跨筛板压力差有关系,跨筛板压力差与颅内压变化有关系,这个研究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可能起到引领性的突破。另外,国内像温州、杭州等在人工晶体材料方面,还包括遗传领域,最近均在国家科技部门资金的资助下取得重大突破,也得到一些重要的结果。这几年,通过对基础研究的重视,遗传性眼病的基因治疗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相信中国在不远的将来能发现一些新的基因,或者基因病的治疗方法。
我昨天参加中国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会议时看到青年委员中接近98%具有博士学位,另外70%-80%具有海外教育经历。未来这批人将在中国构成一大批既有临床经验,又有科学思维的clinic scientists,今后哥哥学组的带头人应该从这些人中选出。我相信有了他们的参与,眼科的医疗服务和科学探索都会取得长久的发展,使我国和国际的医疗、科研水平同步,这是一件多科学发展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中国眼科的发展,我们除了重视大城市,同事仍需要关注西部城市和基层眼科,他们也应该有所突破,特别是在基层适宜技术普及方面。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大城市的眼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基层眼科的发展,两头都要抓。另外,关于眼科医生的培养,我认为在眼科医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之前,至少在副高前,不要单一方向发展,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即使成为一个Comprehensive ophthalmologist,即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眼科医生。在副高以后在确定方向,有他自己擅长的方向,这样才会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眼科医生。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眼科事业的发展。赵家良教授、黎晓新教授还有赵堪兴教授在这个问题上也与我有相同的感受。我在将来继任以后,这个问题将是我关注的重点,因为他是决定将来眼科发展走向的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