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45年,他自建深山卫生室
一年接诊3000余人次;他的43本行医日记,记录了村里每一个人的完整病例
11月5日清晨,武隆县羊角镇鹅岭村,半山腰上这间只有20多个平方的卫生室准时亮灯了,老规矩:6点准时开门问诊。药房里,拄着拐杖、穿着白大褂的杜应怀开始忙进忙出。杜应怀在白马山上行医45年,6年前,他拿出自己仅有的3万元积蓄,在白马山海拔1400多米的半山腰,盖起了这间鹅岭村卫生室,如今,这间只有三个床位、一个医生的卫生室,承担起了整个鹅岭村1400多人的日常医疗。
清晨6点准时开门问诊
在诊室一守12个小时
5日清晨,挎着小药箱,拄着拐杖、哼着小曲,杜应怀就从家里出发了,前往500米外的卫生室。500米,正常人的步行时间是5分钟,但曾因患上脑溢血轻度中风的杜应怀来说,他拄着拐棍至少要走上10多分钟。
“有时来看病的人打堆,你一个人忙得团团转,一天饭都吃不上,但有时候一天一个人也不会来,干我们这行,不仅要能吃苦,还得要耐得住性子。”临近中午12点时,卫生室里整个上午没来一个病人,杜应怀就在诊室里,打理着行医日记,“11月1日:蒋福生(腹泻,疑似肠炎);骆庭会:(感冒,发烧症状已持续2天)……”
杜应怀说,不能小看了这些行医日记,他几乎有鹅岭村每一个人的完整病例,至少近10年来患过的病症,他随时都能给你查得出,“有些病人住得远,如果得的是重病没来复诊,你就得去看看他。”
“嘿!杜医生,上周差你的药钱,3包药一共10块05角。”正午1点,窗户外有人塞钱进来,老杜连忙起身迎了出去,5分钟后,他空手回来了。
送钱来的人叫曹云霞,今年61岁,杜应怀说,村里像曹云霞一样的老病号不多,几乎与自己同龄,一起在鹅岭村长大,“他们来看病的钱,就算我给他们报销了。”
整个下午,卫生室里依旧没有村民来看病,老伴刘启碧不时地会跑来给杜应怀搭个伴,他说,这是最近10多天来最闲的一天,空出的时间,他打理出最近3个月来的问诊记录,“拉肚子的人明显多了,明天在卫生所外面的小黑板上给大家提醒提醒…”
傍晚6点,鹅岭村飘起毛毛细雨,老杜脱下白大褂,小心翼翼地放进抽屉里,结束一天的工作。从清晨6点开始,守了12个小时,没来一个病人,还拒收了一笔医药费,但他整理出了鹅岭村最近3个月来的病例记录,这就是乡村医生杜应怀的一天。
虽然治不了大病
但有他,村里人就踏实
从18岁开始,如今已经当了45年乡村医生的杜应怀。
从上世纪90年代初,鹅岭村里的不少年轻劳力纷纷走出大山,去到沿海,“那时也有同村的玩伴约我,但你啷个忍心走,你一走,村里的人咋办?”杜应怀说,他很清楚,尽管乡村医生看不了什么大病,但只要有你在,村里人的心就会踏实。
村民周中伦说,2008年的深冬,当年的鹅岭村大雪封山,当年自己的家还在距离鹅岭村10公里外的石梁农业社,“那晚我老婆因结核病吐血不止,我只有来敲杜医生家的门。”周中伦说,杜医生二话没说,拧着药箱就跟自己连夜赶了10多公里的路,“当年那条山路不仅窄,而且很陡峭,就是大白天行走也得十分小心,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山下,可那天晚上我们只用了50分钟就下山了,我老婆的命,是杜医生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