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热点新闻 → 正文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跳水是运动员视网膜杀手 郭晶晶因此双眼受重创

http://www.cnophol.com 2012-8-3 9:34:02 中华眼科在线

  跳水运动员的视网膜问题成为一种职业病,几乎所有中国跳水名将都面临过视网膜脱落的危险,最著名的莫过于一代天后郭晶晶。她的视力一度下降到0.2。早在2001年,郭晶晶就被发现右眼视网膜破裂,不得不入院做了修补手术以及休息两个月。此后,郭晶晶的右眼仅余正常人两成视力,变成大近视。

  视网膜,已经成为跳水运动员的“杀手”,同其他运动项目一样,这也是跳水的职业病。

  

郭晶晶因跳水成了近视

  郭晶晶因跳水成了近视。

  视网膜,跳水明星的“噩梦”

  无论干哪一行都会遇到职业病的困扰,只不过有的轻有的重。就像"的哥"因为不能按时吃饭常犯胃病,编辑长期伏案作业导致颈椎容易出现问题一样,跳水运动员的视网膜问题成为了挥之不去的噩梦。

  几乎所有中国跳水名将都面临过视网膜脱落的危险,最著名的莫过于一代天后郭晶晶。她的视力一度下降到0.2。早在2001年,郭晶晶就被发现右眼视网膜破裂,不得不入院做了修补手术以及休息两个月。此后,郭晶晶的右眼仅余正常人两成视力,变成大近视。2003年末,她的左眼亦出现同样问题,但她仍坚持出战2004年雅典奥运。在接下来的跳水生涯中,郭晶晶的病情一度加重,但她还是忍痛参加了08奥运。奥运会结束后,郭晶晶随霍启刚去香港深度治疗,婚期一推再推。视网膜问题对她的影响从在役时一直持续到退役后。

  也许你们还记得巴塞罗那奥运会冠军孙淑伟,他遭遇的一切更令人惊心。在1996年一次训练中,孙淑伟的视网膜周边严重撕裂,几乎导致他双目失明。如果不是这次意外,孙淑伟还可以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但他不得不提前退役。2004年奥运会冠军胡佳也被这种病所困扰,2005年,他的两眼视网膜相继脱落。尽管有心冲击北京奥运会金牌,但最终不得不放弃。

  视网膜的问题是跳水运动员的职业病,也许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组的协助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曾经对50名国家队跳水运动员做过调查。其中男运动员25名,女运动员25名。年龄11-19岁,平均15岁。结果显示,在这50人中,有15人眼底不正常,占30%。其中,视网膜脱罗的有8人,占总人数的16%,,视网膜裂孔的有3人,占总人数的6%,视网膜变性2人,占总人数的4%。另外,患有视网膜色素斑和陈旧性病灶的各1人,分别占2%。

  所有一切检查结果表明,该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很低,而在跳水运动员中发病率则很高,这与跳水运动特点有关。视网膜脱离确实是跳水运动员的杀手,这种病是近5年来跳水运动员视网膜疾病中发病最高的。许多运动员从刚刚进入跳水队开始就被这种病所困扰,即便退役后,这种病引发的后遗症还是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跳水时水面拍击眼睛容易造成眼底挫伤,由于挫伤形成的视网膜裂孔或锯齿缘离断,直接引起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为何是跳水第一“职业病”?

  跳水是一项很特殊的体位为头下脚上的运动。普通人除偶尔大弯腰捡东西外,几乎不会头低于心脏,更不会头下脚上。而跳水运动所有的技术训练都是在头下脚上的状态下进行的。人直立时眼高于心脏30厘米左右,倒立时眼低于心脏,这会使眼底静脉压及其组织压升高。在练习控倒立、倒立爬行和悬吊保护带拉起练头入水动作等,在长时间的倒立状态下,再加上闭气,用力和练力量,胸腔压大大增高会使眼底静脉压更高。长久如此会使视网膜受损,发生渗透性改变和痉挛,视网膜组织水肿或囊样变性,进一步发展就可产生裂孔并导致视网膜脱离。例如10米跳台的第六组动作,运动员必须先在台上控倒立3秒,而在台下一练就是上万秒,这自然容易导致眼底血管和视网膜损伤。

  毫无症状的微细损伤在不断的训练比赛中长期累积,渐渐加重,逐步发展成为有明显症状和体征,这是运动损伤不同于其它损伤的重要特点。裂孔的产生和裂孔发展为视网膜脱离的过程中,运动训练起着明显的催化作用,所以,跳水运动员眼底容易产生血运不良及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视网膜营养不良,增加了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

  入水水面冲击力,对眼睛是最致命的伤害。

  跳水运动员头下脚上入水时,水面拍击眼睛的冲击力是极大的。以10米跳台为例,据有关资料,从10米高处自由落体14秒到水面,瞬间所受到水冲击力大约是人体体重的10倍,50千克重的人所受的冲击力约为500千克的力。按头部触水面积100平方厘米计算,其压强达每平方厘米5000克,每只眼睛触水面积按2平方厘米计,所受的冲击力为10千克。眼球在瞬间受到如此冲击时,会引起眼内液体剧烈震动,对周围组织产生很强的牵引力;在冲击力作用的瞬间,眼球突然变形,前后径缩短,球壁向侧面膨隆,玻璃体基底部组织因缺少弹性不能随球壁延伸,因此当它受强力牵拉时最容易引起锯齿缘部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

  水的反复拍击,易使眼球挫伤,造成视网膜水肿、变性及出血坏死等。在这种情况下,不用说成千上万次的入水训练,甚至眼球震动和眼外肌的运动,都可发生视网膜裂孔和形成视网膜脱离。运动员每天仅一次训练课,就会受到水面对眼睛上百次的拍击,一年就是上万次,一练就是几年十几年。这样长期大量反复的拍击是造成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

  跳水职业病,无法根治只能缓解

  1、训练时间的减少。

  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经说过,中国跳水队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训练条件,中国队员的训练也是最刻苦的。以备战09年罗马世锦赛为例,中国队员平均一天的训练时间为8-9个小时,这还不包括一些队员自己的加练时间。“中国的队员每天都围着跳水在转”,美国队总教练李宏平说,“而在美国,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他们要上学,还有很多活动,晚上要去看电影,要会朋友,要有正常的生活,一旦到了正常的假期,他们都是要休息的,不可能让他们去训练。所以训练时间根本保证不了,美国选手最多每天也就训练5个小时。”

  过多的训练时间,意味着更多次的入水次数,换句话说,对视网膜的冲击也更多次。每天多出3-4个小时,而每年训练的天数,中国一般要比美国多出120多天,常年累月下来,这多的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而对于视网膜的损害,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由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中国跳水队中,视网膜问题的比率,要远大于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了。

  2、动作规范至关重要

  很多人都以为,跳水运动员在入水那一瞬间眼睛是闭着的,实际不然。“为了保证动作的准确性,眼睛必须睁着。”2004年雅典奥运会10米跳台冠军胡佳说。正因为绝大部分的运动员,尤其是中国的跳水运动员,都选择睁眼入水,因此对视网膜的损害显然要比闭着眼要大。“刚开始练习时,很多运动员的姿势不正确或者入水时机控制得不够好,入水时,面部和水面成平行状态,此时,水对眼睛造成的冲击力非常大,引起眼睛里的玻璃体震动,造成视网膜牵拉,最后导致视网膜剥落。”跳水领队周继红说,“郭晶晶就因为一直坚持睁眼入水,但动作却不规范,在2001年的时候,就被迫做过视网膜手术。”由此可见,在睁眼的情况下,入水姿势正确,对眼睛的保护很重要。“如果运动员入水时,水直接拍打到眼睛上,那受损害的程度肯定会很大。所以动作越规范、越到位,受到的损害相对会越小。”周继红说。

  3、设备更新

  跳水带来视网膜方面的职业病,其实早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在训练量等方面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改进跳水馆的硬件设施,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起初,跳水馆着重改进了水池的过滤系统,改善水质,增大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空气中充分曝气,使得水中富含溶解氧。这些溶解氧可以与污染物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由此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根据水质检测,处理后水中的溶解氧保持着饱和状态,始终鲜化、活化。近几年,灌气设备逐渐被应用到跳水馆中来。灌气的原理,是往水池中注气,使水面出现很多小气泡,这就可以在运动员练习新动作时,减弱水压对运动员眼睛的冲击。2011年,在上海的“月亮湾”跳水馆首次使用了灌气设备,现在,国家体育总局跳水馆也增设了灌气设备。

(来源:39健康网) (责编:xhhdm)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更多关于(视网膜,双眼)的信息
      热门图文

    双眼皮手术术后恢复

    美瞳隐形眼镜对眼睛的

    埋线双眼皮手术及其优

    双眼皮手术拆线后还要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ad推广
      图话健康
    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点击申请
    华夏近视网39健康网眼病中国眼镜网新浪福建健康21世纪药店网千龙求医查疾病眼科时讯中华网健康频道国家健康网医脉通眼科
    中国风湿网眼科英才网蓝莓眼科网中国眼科网39五官科中华碑林医学网整形美容英智眼科中国眼网久久眼科网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