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旨在从严控制基本药物增补的基药“回头看”工作接近尾声。7月初,广东省发布增补目录,扩容278个品种,算上继续执行的上一版基药增补目录药品品种,广东省基本药物增补近500个品种,已经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模相当。在广东之前,青海省宣布将增补200种药品,已超外界预期,有媒体分析称,上述增补目录的公布,可能会引起其他省份效仿,掀起一轮基本药物增补扩容的热潮。
之所以要增补基本药物,理由是基于各地疾病谱和用药习惯的不同,满足患者的实际用药需求。正如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言,大幅扩容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为了缓解基层医院“没药用”的困境,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使患者更愿意在基层机构就医,并减轻患者负担。
问题是,基本药物目录的扩容,能真正解决“没用药”的困局吗?答案并不乐观。“没药用”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药品生产供应体系的不足,导致药品配送未能及时到位;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些基层机构在利弊权衡之下,失去服务主动性,出现以“没药用”为由推诿病人的现象;财政补助重点的转移,让基层网络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忽略基本医疗服务。凡此种种,都是基层综合改革尚待完善之处,“没药用”只是浮出水面的表现之一,仅指望目录扩容来解决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当初提出的基本药物,指的是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但是,在我国新一轮医改中,基本药物制度被赋予了撬动基层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重任,基本药物目录也承担起了纠偏工具的角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在目录内使用药品,以规范合理用药,限制“大处方”等过度医疗行为。就基本药物增补本身而言,无论管理部门的态度是宽还是严,其本质依然是对基层用药范围动用行政权力加以干预管制。如果对基本药物使用的绩效激励不足,基层医生就不会有意愿主动改变自己的医疗行为。如此,无论增补多少,也不会增加基层医生使用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可能还会带来抵触的情绪。
此外,由于基本药物对医药产业影响巨大,许多企业对推动目录扩容有很高的积极性,从而使药品增补的目的变得更为复杂。这不免令人们担忧,在这个并不十分透明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地方保护,将地方药企的利益置于用药需要之上?会不会由于扩增的权力过度集中,额外滋生腐败?
诚然,基本药物制度作为医改核心工作之一,被寄予厚望,但在实施过程中,它显然无法承担所有的压力。通过对基本药物目录增补扩容,虽然能够满足医疗机构一时所需,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服务能力面临的困境。应该配合处方集和临床指南,切实有效地指导基层医生规范用药;配合支付制度改革,更多地用经济杠杆而非行政管制促进基本药物的使用等。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没药用”,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