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种因经验不足、训练匮乏或者人心冷漠而被忽视的疾病。 在中国,由此已出现了大量本可避免的儿童致盲病例。其中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仅在9个月中,就至少出现了6个“人工”盲童。 他们将生活在永远陌生而黑暗的空间中,眼球则会像干苹果一样萎缩下去。这些人工盲童的产生,无疑对有关医疗部门和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素质提出了责问。
杨德山在深夜里钻进洗手间,关上灯旋转了两圈儿,失去了方向感。这位父亲试图猜想,如果自己身边的黑暗像笼罩着女儿的那样永不散去,那么自己会体验到什么。这种恐怖的感受,如今已经被许多与杨德山一样的盲童的父亲所深刻了解,用心理学的专业描述,它包括:对残损的存在的差别意识导致的极度压抑、焦躁,失去大多数信息来源的痛苦、没有前途的绝望。 2001年11月15日,杨德山的女儿杨蔚依早产出生于这家医院,是三胞胎中最小的一个,孕龄7个半月即32周,体重1400克。与其他早产儿一样,她存在着生命危险,因此立即被送到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进行抢救。新生儿科的医生把一份“抢救告知单”交给杨德山,上面详细地列举了抢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窒息、脑瘫等等,但没有任何涉及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字句。在出生记录上,杨蔚依被描述为“双眼等大、等圆,状况良好”。 此后6天,透过重症监护室的玻璃门,杨德山看到女儿像小猫一样安静,一直戴着吸氧头罩。第7天,妻子郝云丽出院,女儿则办了转住院手续,继续住院抢救。事后,按照收费清单记录计算,杨蔚依共吸氧13天,有间断。 2001年12月5日,杨蔚依出院了,眼睛大而明亮,随物转动,杨德山夫妇很幸福。这段幸福的时光持续了3个月,他们不知道,这也是永远地失去机会的3个月。 3个月后他们突然发现,孩子的瞳孔在夜间会变得很小,不正常地亮,像猫的眼睛似的,而且在灯光下会反射出一个白点。杨德山咨询了附近的一些医生,他们也不懂是怎么回事。到杨蔚依快4个月大时,白点的直径已经扩展到5毫米,通过它,杨德山可以看到女儿的眼底白茫茫的一片。在恐惧中,他和妻子带杨蔚依去了天津医科大学医院眼科中心,专家张虹看了看孩子,第一句话就问:“吸氧了没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一种因经验不足、训练匮乏或者人心冷漠而被忽视的疾病,到此时已经永久地、不可逆转地伤害了杨蔚依。受到损害的不惟她一个。每天,至少有十几名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儿童的家长聚集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等待着希望渺茫的手术治疗,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孩子都是早产儿,都进行过用氧治疗,都未曾被医院告知潜在的危险。 正是在这里,杨德山遇到了几位同样持天津口音的家长,然后他们才发现,他们的孩子都出生在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7月,仅9个月的时间里,仅这家医院的这个科室,就至少导致6个早产儿失明。 在杨蔚依出生后6个月,2002年5月2日,刘东江的儿子刘维铧也出生在这家医院,孕龄七个月,体重1050克,立即被送进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给氧。事后刘东江回忆,并通过检查病历后发现,中心妇产医院并没有告知他连续用氧所带来的医疗风险,及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眼睛及肺部损伤致残的严重后果,也未采取任何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