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某民营医院为一位患者行屈光加强手术后,在未告知该患者的情况下,为其佩戴了角膜接触镜。术后一周,感觉不适再次就诊时自行取出。报道中,既有记者采访录像,又有该患者于采访前自行使用微型摄像机拍摄的质问术者片断。新闻播出后,引起了较大反响,部分观众在电视台网站留言中强烈指丙当事医院。
该患者于2005年10月接受了LASIK手术,屈光度为600度左右,术后视力1.0。同年11月复诊时右眼视力下降至0.6,于2006年3月22日接受加强手术,术后第一天复诊视力为1.0。后因术眼不适,照镜时发现眼内戴有角膜接触镜,遂于3月29日再次就诊,当场自行取出并质问术者为何没有告知此事,同时用携带的微型摄像机纪录下全过程。4月2日,该患者携同上海电视台记者再次质问此事,次日即在“新闻坊”栏目中播出。
院方负责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坦诚指出,此次纠纷的主要责任方在医院,术者未能及时告知患者和与复诊医生沟通不足都成为了事件的导火药味索。作为一名医生,患者的心情大家都很理解,但同时也感到有些困惑,在手术质量较好(患者复诊视力1.2),态度也还不错的情况下,仅仅因为沟通和告知不当,就导致了这种具有明显倾向性的传媒曝光。现在的医生真的很难做,在镜头面前患者说了很多偏激的话,却没有给医生解释的权利,在没有与医院取得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单方面取词播出。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医院和医生的声誉,也为所有的从业医师都敲响了警钟。
为此次事件,本刊专程采访了两位国内知名眼科教授,其中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中心主任医师孙同教授认为:这个案例本身并不是医疗差错,但却引起病人的极大不满,这和医院的手术记录和病案记录不够细致、不够完整有关。我们医院要求所有的医疗过程都要有文字记录,即使手术医生不在,其他医生也会及时地告知病人和做相应的处理。任何医疗过程的完成,单靠某个医生的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靠规范的医疗管理,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不是用来应付卫生部门监督的,而是避免发生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的生命线。当然,现在的社会舆论对医务界很严厉苛刻,大量的负面报道,使很多的病人对医院、对医生产生不信任,导致医患双方正常沟通非常困难,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如履薄冰,这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并无益处。媒体如何保持言论的公正性,准确性,对公立和民营医院的报道是否一视同仁,都是值得探讨的。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主任医师周行涛教授则认为,整个医疗过程是符合常规的,沟通上可能有待完善,每位医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各不相同。患者产生情绪,肯定还是存在不满意的地方,有太多的环节可导致不满的出现,并非只是接触镜问题。作为医生要尽职尽丙,对手术的各方面要客观告知,比如术后戴角膜接触镜有许多原因:角膜上皮的因素,瓣的稳定性因素,患者的依从性因素等等,要向患者明确告知。有很多患者是从外地赶来的,术后会离开上海,对戴镜的患者包括EK患者,我会详细告知,包括病例记录,建议在当地什么医院复诊,也常会给接诊医院和/或医生写封信,签上自己的名字,留下电话便于联系,充分表明对患者的负责和关爱,这样做或许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