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青光眼 白内障 近视 远视 散光 斜视弱视 角膜溃疡 角膜炎 沙眼 眼外伤 更多疾病
大众频道
专业频道
时尚频道
互动频道
疾 病 | 保 健 | 爱眼动态 | 名医名院
知 识 | 美 食 | 自检自测 | 爱眼纪事
资 讯 | 临 床 | 学 术 | 文 献
图 谱 | 医 患 | 继 教 | 家 园
五官之美 | 整 形 | 美 容
眼镜一族 | 妆 容 | 图 库
眼科在线 | 预留位置
眼科知道 |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中华眼科在线 >> 医学频道 >> 热点新闻 切换到繁體中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不容忽视的视觉亚健康

http://www.cnophol.com 2008-6-5 13:49:20 中华眼科在线

  今年6月6日是第十三个全国爱眼日,据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统计,2007年全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高达51.41%,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28.28%、62.29%和81.6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刘焰告诉记者,不仅是学生,现在不少白领甚至中老年人也常出现视疲劳症状,畏光、流泪、异物感、视久模糊,睁眼困难,严重时眼眶、鼻根部及额头酸胀,并持续产生不适反应,休息后仍然不能缓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视觉'亚健康'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刘焰博士告诉记者,不少学生、职场白领、中老年人以及由于职业需要精细用眼的人,常易出现视疲劳症状。比如中、高考前夕,出现视疲劳的学生猛增,他们的症状主要以眼部不适为主,但有些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严重影响学习、生活的质量。临床调查发现,视疲劳是干眼症的主要症状,但视疲劳并非仅由干眼症引起。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未矫正或矫正不合适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老视是视疲劳的主要原因,轻度屈光不正、没有矫正的屈光不正(如远视、散光)、屈光参差、显、隐斜视的患者大脑为了得到清晰的视力,必须动用过多的调节作用,很容易在短时间集中用眼后发生视疲劳的各个症状。"事实上,临床中我们发现,有10-20%的视疲劳是暂时性的,完全可以通过日常保健得到纠正",刘博士说。
     
        用眼过度易致视疲劳    
 
        老刘年轻时视力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眼花"起来。他自认为年纪大了老花眼很正常,就在街边小摊上买了十块的一副老花眼镜佩戴。看东西感觉是清楚了,但不戴时模糊,戴了以后觉得眼睛发酸、发胀,甚至头晕、头胀,及其不舒服。阅读书籍、报纸的爱好被强行禁止。据刘博士介绍,视疲劳主要与用眼不当有关,但实际上很多患者的病情并非单一,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调节因素、眼肌因素、结膜炎、角膜炎、所戴眼镜的合适程度等原因相互交叉诱导,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视疲劳。 

        门诊中因视疲劳前来就诊的主要分2类人群,一是用眼过多的青年人群,有些人长时间、近距离注视闪烁或单调、刺眼的物体如电脑屏幕、报纸杂志等,或经常在颠簸的车上看东西、发短信、玩掌上游戏机,都会导致视疲劳。另一类人眼睛本身有屈光不正,出现近视、远视、散光,或两眼度数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又不肯佩戴眼镜或戴了不适合自己的眼镜,也很容易出现视疲劳。就如老刘,街边小摊上随便买副眼镜戴,事实上由于街边小摊所售的多非光学镜片,镜片杂质含量较高,光线透射性能差,不规则衍射多,从而使配戴者需要花更多的调节力才能看清,导致视疲劳的产生。视疲劳的发生往往和身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负荷有关,如屈光不正和眼肌不平衡即隐斜引起的症状,在一般情况下,可能由于代偿作用而不表现出来。一旦健康状况下降或工作负荷超过了胜任能力,潜在的缺陷就会显现出来,发生视疲劳的症状。视疲劳的主要症状包括疲劳感、畏光、有异物感(尤其上眼睑)、鼻根部酸胀,有的额头胀痛,进一步发展为视力模糊、视久模糊,身体不好时视力易波动,长期不治疗导致睑裂部的眼白充血、长期发展会导致结膜变性增殖,临床表现为睑裂斑及干眼症。严重的视疲劳甚至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面色苍白、胸闷、颈部肌肉紧张、肩部酸痛等全身症状,并常有精神萎靡、思睡、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精神症状。这在年老体弱以及大病初愈的病人中尤其容易出现。双管齐下缓解视疲劳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眼网)(责编:duzhanhui)

下一条: 没有了
更多关于(眼科,视力,疾病,眼科疾病,中华眼科在线,眼睛,眼病,爱眼日,亚健康,眼科新闻,热点新闻)的信息
  热门图文

你的视疲劳应对方法正

眼部护理8大困惑

隐形眼镜一年未摘下 镜

专家谈新一代角膜塑形
  健康新看点
  健康多视点
  图话健康

Copyright © 2007 中华眼科在线 网站备案序列号: 京ICP备08009675号
本网站由五景药业主办 北京金鼎盛世医学传媒机构负责运营 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服务电话:010-63330565 服务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