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 方法 21例(22眼)翼状胬肉均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并做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3~12个月。 结果 21例(22眼)中胬肉术后无复发,角膜上皮稳定,除1眼有肉芽组织增生外,余创面愈合正常。 结论 在常规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及防止复发的效果是肯定的。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病之一,其发生与风尘、烟雾、干燥、紫外线等因素有关,尤其是紫外线照射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可能是紫外线或环境因素造成鼻、颞侧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导致干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角膜。此外,受损的干细胞还可能释放血管增生因子,加速胬肉的形成。手术是治疗胬肉最常用的方法,但单纯切除复发率高。我院自1999年以来,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22眼),男9例(10眼),女12例(12眼);年龄最大72岁,最小37岁;其中原发翼状胬肉18眼,复发翼状胬肉4眼(其中2眼伴有睑球粘连)。 1.2 手术方法 手术均在表麻加局麻、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2.1 切除胬肉 先用2%利多卡因注射于胬肉体部结膜下,使球结膜隆起,自胬肉颈部剪开球结膜并钝性分离,使之与胬肉组织分离。然后以有齿镊抓住胬肉头部并用圆刀片将胬肉组织从头部开始自角膜剥离,到达光滑巩膜面时钝性分离使之与内直肌分开,避免误切内直肌。自离半月皱襞1mm处切除胬肉组织,彻底清除角膜缘及角膜上的胬肉组织,烧灼止血。 1.2.2 角膜缘上皮移植 在切除胬肉组织的基础上,于自体同侧或对侧眼的下方或上方角膜缘处取一大小约4mm×5mm的角膜缘上皮植片,移植到胬肉切除处。方法为:在角膜缘前约0.5~1.0mm处用圆刀片沿角膜缘弧线做一深达角膜基质浅层的切口,再用角膜隧道刀经切口向后做一角膜缘板层分离至角膜缘后约4~5mm处,然后将分离的角膜缘板层连同球结膜一并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植片角膜缘与胬肉切除处角膜缘对合,用10/0显微尼龙缝线带浅层巩膜缝合固定植片两侧和巩膜侧。植片所附结膜与自体结膜残缘连续缝合。角膜缘上皮取材处可将球结膜创口两侧稍做剪开并分离,然后稍向前拉至覆盖角膜缘创面,并固定缝合1针,涂药后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术毕,术眼下方穹隆结膜下常规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0.5ml,结膜囊涂妥布霉素眼膏,单眼绷带包扎,并住院观察5~7天。术后72h开始每天换药,结膜囊点滴抗生素、类固醇皮质激素眼液4周。2~3个月后拆除缝线。 1.3 术后观察及随访 从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进行视力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缘上皮有无水肿和排斥反应发生等,并隔天用1%荧光素钠对术眼染色,观察角膜创面修复进展情况。所有病例分别在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进行视力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创面和角膜缘上皮取材处创口愈合情况以及角膜缘上皮情况,并确定有无复发。 2 结果 2.1 术后情况观察 3组病例术后早期眼部均有轻度充血、水肿和异物刺激感,但3~4天后逐渐减轻。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角膜缘上皮移植创面光滑、平整,植片无明显水肿、浑浊。用1%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术后角膜创面愈合速度,角膜创面平均修复时间为6.25天,所有术眼均未见植片感染或排斥反应发生。 2.2 随访结果 经过6~12个月的随访观察,术眼外观均明显改善,未见植片排斥反应发生。术眼角膜光滑、透明,无明显云(斑)翳形成,未见一眼复发,其中1眼在植片球结膜瘢痕处有小球样肉芽组织增生,观察3个月后予切除后未见复发。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