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破“7”,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6.9920,改写了历史新高,人民币汇率正式进入了“6时代”。汇率变化如此之快,令企业暗暗心惊——美元是我国最常见的国际结算货币,汇率变化与企业利润直接相关。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避险,成为出口型企业必须面对的选择。
汇率影响不容小觑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放开8.2∶1的汇率之后,两年多的时间,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升值已经超过了15%。2008年以来,人民币更是大干快上,累计升值超过4.6%,成为众多出口型企业心口的痛。
众所周知,很多企业当初签订合同是按当时汇率计算的。而公司从洽谈业务到交付产品,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在此期间汇率的变化,不仅给企业带来直接兑汇损失,还直接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
“海正药业是一家出口导向型制药企业,出口比重超过70%,人民币升值对海正有较大的影响。”海正药业内部人士坦承。
而石家庄制药集团高管也表示,如果公司没有今年VC和青霉素价格上涨的机会,仅汇率变动一项,企业就无法承受。
那么,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企业的损失到底有多大?石药集团财务总监孙聚民表示,石药去年创汇3亿美元,居全国医药行业之首。“仅以1美元贬值0.5元计算,可以算算我们的损失。”而业内人士透露,河北省一些VC生产企业的利润已经下降了近50%。
有数据显示,浙江新昌制药一年仅人民币升值增加的换汇成本就达到3500万元,相当于去年该企业利润的41%。
提价成为普遍手段
“提高出口价格是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在应对汇率变化时最常用的方法。”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如是说。
该人士表示,从2008年以来,国内绝大部分原料药企业都提高了出口报价,“一是为了消化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二是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提高报价后,我国原料药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只是略有下降,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但是隐忧尚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国内医药企业生产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达1300多个品种,年产总量超过80万吨,约占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的22%,而这些原料药中有近50%出口到国外市场,其中绝大部分产品主要是依靠价格优势。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我国医药企业持续提高报价,将有可能丧失部分市场,而作为竞争对手的印度可能趁机蚕食中国的市场份额。
资料显示,印度产品普遍比中国产品价格高10%左右,但价格差距正在减小,有部分产品价格差距仅为5%,有的产品如盐酸雷尼替丁出口到非洲的价格,国内产品比印度产品的每公斤价格还高1美元,一旦我国企业提高报价,国际采购方有可能转向印度采购。
上述医保商会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提价方式还需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