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术式。临床上通常采用角膜缘切口,术后一般8wk左右开始稳定,为减少术后散光,加快视力的康复,我国引进了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然而,此技术所需的晶状体超声乳化仪价格昂贵,尚不能全面普及。我们采用巩膜隧道手法挽核行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取得满意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5年8月至1996年10月入院白内障患者74眼,54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其中老年性白内障41眼,先天性白内障7眼,外伤性白内障6眼,平均年龄50a;20眼采用角膜缘切口,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5眼,先天性白内障3眼,外伤性白内障2眼,平均年龄48a。
1.2 手术方法 手术全部在显微镜下进行,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以12点钟为中心,距角膜缘2mm做一长约6.5mm横形板层巩膜切口,深达1/2~1/3巩膜厚度,晶状体核较大者巩膜切口可延至8mm。分离巩膜隧道至角膜的透明部分,行巩膜下角膜穿刺,开罐截囊,松动核,使核上缘进入前房,扩大角膜切口,使内口大于外口。以晶状体圈套器手法挽出晶状体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U”字缝合巩膜切口1~2针。术毕,常规处理。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变化 见表1。
表1 2种切口术后视力的变化
视力 |
术后d1 |
术后1wk |
术后1mo |
巩膜隧道 |
角膜缘 |
巩膜隧道 |
角膜缘 |
巩膜隧道 |
角膜缘 |
≤0.5 |
0 |
12 |
0 |
10 |
0 |
6 |
0.5~0.7 |
18 |
6 |
8 |
7 |
2 |
8 |
0.7~1.0 |
23 |
2 |
26 |
2 |
26 |
3 |
≥1.0 |
13 |
0 |
20 |
1 |
26 |
3 |
2.2 术后散光情况 巩膜隧道和角膜缘2种切口手术后d1、1wk、1mo时散光大小分别为1.95±1.34D vs4.56±3.80D;0.92±0.32D vs 4.25±3.35D;0.43±0.28 vs 2.98±1.86D,2组统计学处理,同一时间散光大小均有显著性差别(P<0.01)。2种切口术后散光方式的变化见表2。
表2 2种切口术后散光方式的变化
散光方式 |
术后d1 |
术后1wk |
术后1mo |
巩膜隧道 |
角膜缘 |
巩膜隧道 |
角膜缘 |
巩膜隧道 |
角膜缘 |
循规性 |
39 |
17 |
22 |
17 |
12 |
15 |
逆规性 |
2 |
3 |
3 |
3 |
1 |
2 |
无散光 |
13 |
0 |
29 |
0 |
41 |
3 |
3 讨论 巩膜隧道切口与常规的角膜缘切口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采用了远离角膜缘的巩膜下角膜切口,从而避免了以往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如虹膜、玻璃体脱出,同时也减少了对眼内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术后感染的机会,有利于前房的形成和稳定;从术后效果看,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视力康复的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散光明显减少。
一般认为白内障术后,视力在0.5以上才会产生双眼视,0.7以上可以获得立体视[1]。巩膜隧道切口术后d1,视力均在0.5以上,而角膜缘切口0.5以上仅占40%;术后1wk,巩膜隧道切口在0.7以上占85%,而角膜缘切口占15%;术后1mo,巩膜隧道切口0.7以上占96.3%,而角膜缘切口占3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故在视力康复的时间方面,巩膜隧道切口具有明显优势。
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形成的散光,是影响裸眼视力的重要原因,散光程度与切口的大小、位置、形状、缝线、缝合方式等有关[2]。本文所采用的2种切口术后角膜散光皆以循规性散光为主,这是由于缝线的张力、局部组织水肿、眼压的暂时性偏高等,使与切口中心垂直的子午线上的角膜变陡,而产生循规性散光[2,3]。巩膜隧道切口术后d1的散光率为75.92%.角膜缘切口为100%;术后1wk,巩膜隧道切口散光率为59.26%,角膜缘切口为100%;术后1mo,巩膜隧道切口下降到24.07%,角膜缘切口下降到8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巩膜隧道切口与角膜缘切口相比,散光不仅小,而且恢复快。巩膜隧道切口术后1wk,角膜散光程度除无散光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以循规性散光最明显。这可能与术后反应消退,眼压的作用,使缝线的松紧度与切口的愈合调整有关[1]。巩膜隧道切口术后1wk,散光平均减少0.83±0.40D,未见2D以上的角膜散光,而角膜缘切口未见明显改善。另外,我们有意地采用“U”字,“8”字和间断缝合巩膜切口,其中以“U”字缝合产生散光程度最小,恢复最快。
巩膜隧道切口如操作不当,也可产生并发症。首先,由巩膜隧道进入前房时,不能于角膜缘处穿刺,否则虹膜会脱入隧道,甚至切口外,使虹膜受到损伤,给手术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其次,挽晶状体核时,必须使用粘弹剂,使晶状体核进入前房,同时保护角膜内皮,圈套器和晶状体核不能过分靠紧角膜,以免损伤角膜内皮,术后角膜水肿;最后,巩膜切口越大,分离巩膜隧道时可能损伤的Schlemm管越多,术后予以200g·L-1甘露醇静点1~2d,可避免高眼压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立信. 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状态的动态观察. 实用眼科杂志 1994;12(1)∶12-15.
[2]Jaffe NS. The outlook for intraocular lenses through 1990.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86;12∶267-271.
[3]Hara T. Clinical results of endocapsular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complete in-the-bag intraocular lens fixation.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87;13∶279-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