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毁损视功能和眼球的疾病。由于其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且因血眼屏障的因素,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从1996年2月至1998年8月用玻璃体切割联合药物治疗31例病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31例患者均系我科住院和门诊病人 。其中男性24例,女性7例。年龄4~73岁。外伤24例、内眼术后3例、剖腹产术后1例、不明原因3例。其中10例伴有视网膜脱离。所有病人的患眼均有程度不等的深充血、前房大量游走细胞、积脓、部分病例前房充满脓液,玻璃体呈黄白色脓性反光。术前视力除1例为0.1外,其余均在无光感至数指之间。
手术器械和方法 全部手术均用美国STOZE公司产的玻璃体切割机施行。施术前取玻璃体腔液作细菌和/或霉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患眼 情况,手术方式选择巩膜外冷凝、硅胶垫压、环扎、晶状体玻璃体切除、眼内光凝、SF 6或硅油填充。术中尽量切除病变的玻璃体,特别是基底部的玻璃体,仔细剥出附着在视网膜面的脓性机化膜。用笛针反复冲洗、交换出残留的脓性物。直到在显微镜下看不见细小的漂浮物为止。术毕,依据眼内液培养结果全身和局部给予较长期、足量的抗生素。
2.结果 术后31眼中30眼炎症控制, 眼球保存(96.77%),仅1眼(霉菌性眼内炎)因炎症控制不佳而摘除(3.22%)。术后视力增进19眼(61.29%),无进步6眼(19.35%),下降仅3眼(9.68%),2例不合作未查视力(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视力对照
|
无光感 |
光感 |
手动 |
数指 |
0.01~0.08 |
0.1 |
0.2 |
0.4 |
0.8 |
不合作 |
合计 |
术前 |
3 |
14 |
7 |
4 |
0 |
1 |
0 |
0 |
0 |
2 |
31 |
术后 |
4 |
4 |
4 |
6 |
5 |
1 |
2 |
2 |
1 |
2 |
31 |
注:0.4~0.8的3例患者为矫正视力 术后随访1~18个月,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填充术,余29例病情稳定、炎症控制。眼部无充血、玻璃体清亮、视网膜复贴。视力进步6例,下降1例,其余各例视力维持不变。
3.讨论 感染性眼内炎多由外伤、手术致病原菌直接进入眼内,也可由眼外邻近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或感染性病灶经血源性转移所致。本文31例中,外伤25例,其中球内金属异物8例、一次性注射器刺伤6例、其它硬物(如竹、木、刀、铁丝等)伤11例。因此,预防眼外伤应当是防止眼内炎发生的重点。特别是一次性注射器刺伤导致的感染反应更重,治疗也更困难。所以,应加强对废旧注射器的管理和对儿童的安全教育。
本病的预后除了与感染病菌的毒性有关外,还与是否及时就诊和有效治疗密不可分。1例眼内炎症相对较轻,经全身和局部抗菌治疗,视力恢复到0.8。但春节期间患者自行终止治疗,视力骤降至0.1,以后逐渐下降为光感。虽然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配合较长时间的抗菌治疗,视力仅恢复到0.08。因此应选择有效的药物作连续较长时间的治疗。切忌随意中断治疗。
传统的眼内炎治疗基本上是全身、眼部、玻璃体腔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部分眼球虽然被保存下来,但最终却因玻璃体的机化牵引导致视网膜脱离、失明、眼球萎缩,其预后普遍很差。而多数眼球则因感染控制不好,被迫行眼球摘除。玻璃体切割术可直接去除脓液、炎性细胞、病原体、病变的玻璃体,起到良好的“引流”作用。并可使进入眼内的药物很好地扩散,达到消除残余病原菌的目的,使感染得以控制。同时去除了形成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的基础,恢复洁净的玻璃体腔。大大提高了眼球保存率和视功能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