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是翼状胬肉治疗的主要方法,以往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较高。根据角膜缘干细胞理论,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48例68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68眼)患者为1995年1月~1997年6月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病例,男25例(33眼),女23例(35眼),年龄45~69a。双眼20例,单眼28例(左眼12例,右眼16例)。发生于鼻侧44例63眼,鼻颞侧均有4例5眼。原发性翼状胬肉3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19例。在复发性翼状胬肉中,手术1次10例,手术2次5例,3次及以上者4例,同时合并睑球粘连者8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切除胬肉头、颈部及变性增生组织,松解粘连。依结膜缺损情况及角膜缘处病变范围取材,植片取自颞上方或鼻上方包括宽0.5mm角膜上皮和适当大小的结膜,上皮面向上对位、间断缝合于胬肉区植床上。合并睑球粘连者,同时行结膜囊成形术。
1.3 术后处理 双眼包扎,1g·L-1庆大霉素液冲洗结膜囊,每日2次,氧氟沙星眼膏涂眼,待角膜上皮恢复后加用氧氟沙星、地塞米松眼液点眼。5d拆除缝线,去除包扎。
2 结果
观察显示,术后24h植片植床水肿。3d内植片退缩,植床处见少量新生血管向心性爬入,角膜略水肿,上皮生长。7d内植片平伏,上皮粗糙、覆盖缺损区,角膜渐透明。术后1mo上皮平滑稳定,血管退缩,角膜透明。跟踪观察6mo~2.5a,平均14.5mo,48例68眼无1例复发,无并发症及后遗症。32例44眼视力较术前提高。
3 讨论
3.1 对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为降低其术后复发,对手术方式几经改进,但复发率仍高达30%~50%[1]。近年来采用结膜移植使复发率降至4.5%[2],仍不尽如人意。采用角巩膜板层移植,虽未见复发[3],但我国角膜材料匮乏、手术繁锁,限制其推广。根据角膜缘干细胞理论,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是因为病变部位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功能障碍。据此,采用自体角膜缘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应该是简单、安全、有效的。从临床观察来看,48例无1例复发,尤其是在19例复发性翼状胬肉中,手术3次及以上者4例,合并睑球粘连者8例,经该手术治疗一次成功,胬肉未再复发,说明其在提供新的上皮细胞来源,补充和稳定眼表面方面确有优越性。
3.2 从手术操作来看,手术目的是提供健康角膜缘组织,并使其在角膜创面的修复愈合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病变情况决定取材大小,保证了植片的“量”;植片缝合时轻柔、平整、与植床对应部位缝合,以利于上皮细胞的向心性运动,这样提高了植片的“质”。术后双眼包扎休息,避免频繁点眼,以防植片卷边、皱缩或脱落,造成手术失败、胬肉复发。
3.3 就临床观察来看,由于手术创伤,术后24h植片反应性水肿。3d内植片退缩,植床新生血管爬入,角膜缘部开始建立新的血液供应。1mo观察,血管退缩、角膜透明,说明移植处角膜缘组织得到正常供给并正常发挥其干细胞修复角膜表面功能。因自体取材,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避免了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因而不可能出现激素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角巩膜溃疡、穿孔等并发症。这样,术后的治疗也就更简便易行。
3.4 关于视力,在我们完成48例中,32例(44眼)较术前提高,平均散光度由术前2.75D±2.25D降至0.52D±0.75D。考虑为胬肉切除术后角膜表面瘢痕松解,角膜曲率恢复正常,因而散光度下降。此外,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后角膜表面光滑、平整、透明度提高,视力自然提高。
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自体角膜缘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排斥反应之虞,达到治疗疾病、防止复发、提高视力、美容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雨生(综述).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2]李家祥.移植结膜瓣的屏障作用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J].眼科新进展 1990;10(1)∶37-38.
[3]王巧勤,庞雪娇.甘油脱水保存角膜板层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实用眼科杂志 1986;4(8)∶509-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