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学杂志 2000年第4期第2卷 新技术介绍
作者:张铭志 杨晖 洪荣照 吴护平 王骞
单位:厦门眼科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1
关键词:老视;外科学;巩膜扩张术;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 R778.1+4;R779.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801(2000)04-0243-01
2000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眼科博士Ronald Schachar与台湾长庚医院眼科主任蔡瑞芳教授来厦门眼科中心进行老花眼最新手术疗法的演讲并做了中国第一例老视手术。现已随访三个月,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2岁,术前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0.25,屈光状态均为:+1.50DS,近点距离 65cm,调节幅度3.04D,双眼屈光间质清,眼底未见异常,眼压正常。全身检查未见异常,无手术禁忌证。手术方法:在主视眼的四条直肌之间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距角巩膜缘4mm处,于板层巩膜下植入4个2mm×4mm大小(PMMA)材料棒。结果:术后第1天,主视眼(术眼)近点距离前移至26cm,非主视眼(非手术眼)近点距离也前移至14cm。主视眼调节幅度由术前3.04D增至5.35D,非主视眼调节幅度由术前3.04D增至8.64D。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近点距离逐渐缩短,调节幅度逐渐增加。到术后3个月,双眼的近点距离均前移至8cm,调节幅度主视眼为13.00D,非主视眼为13.25D。手术后3个月双眼的近点距离及调节幅度已趋于平衡并稳定,眼部检查未见异常。
2 讨论
传统的理论认为,老花眼是由于晶状体随年龄增加而变硬,睫状肌收缩力减弱造成睫状肌调节晶状体聚焦能力降低且随年龄增加而加重引起的,是一种老化的自然现象[1]。Ronald Schachar在1993年对此提出修正理论[2],认为老花眼的发生与晶状体的硬度无关,提出老视的发生是晶状体正常生长的结果。晶状体来源于外胚层,其赤道部直径以每年0.02mm的速度终生增长,除了进行性的近视外,巩膜外壳的大小厚度在13岁以后无明显变化。随年龄增长睫状肌与晶状体赤道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睫状肌对晶状体赤道部的有效拉力呈线性降低,调节幅度呈线性减少,从而导致老视。在调节的过程中睫状肌收缩,赤道部小带张力增加,前后小带松驰。由于晶状体赤道部张力的增加,产生晶状体中央变凸,前弧面弧度增加,周边部变平坦弧度减少导致晶状体聚焦力下降[2]。因此Schachar认为只要改变睫状肌周围巩膜弧度就能增加睫状肌与晶状体赤道部之间的距离,增强睫状肌对晶状体拉力,增大晶状体的弧度,就能达到恢复晶状体的聚焦能力从而治疗矫正老视[3]。该手术的并发症有疼痛、结膜下出血、畏光、异物感、角膜刮伤、眼睑水肿、眼睑下垂、暂时性视力模糊、流泪及刺激感等,约两周消失。手术禁忌证有:巩膜炎、角膜炎、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手术可矫正老花度数3D到8D度。手术选择做主视眼,Schachar认为主视眼视物时神经冲动传导到大脑中枢神经而非主视眼辅助主视眼的视力,在主视眼神经冲动的带动下非主视眼逐渐恢复聚焦功能,术后需训练二个月视力可恢复到一定程度。目前在26个国家中已有600多个成功手术的病例。由于老花眼的原因还有许多争议,也有持不同观点者认为,即使植入的材料安全,手术简单,但任何侵入性措施都有风险,因此开展该项手术有待进一步观察其疗效,严格地评价其最终效果。
作者简介:张铭志(1957-),女,山东费县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眼。
参考文献
[1] 李风鸣主编.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33.
[2] Ronald A. Schachar. Pathophysiology of Accommodation and Presbyopia[J]. Florida M.A,1994,81:268-271.
[3] Ronald A. Schachar. Is Helmholtz's Theory of Accommodation Correct[J]. ANN Ophthalmol,1999,31(1):10-17.
收稿日期:2000-08-25;修回日期:2000-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