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讨论
Norn[3]于1969年的文章中对拉开眼睑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与未拉开眼睑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进行比较,发现未拉开眼睑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平均37秒,而拉开眼睑后泪膜破裂时间平均7秒,得出拉开眼睑后降低泪膜破裂时间的结论,而文章中指出拉开眼睑是使眼睑完全脱开角膜、球结膜。Lemp和Hamill对患者的同一只眼先测TBUT之后再测HTBUT进行比较,发现提起上眼睑后泪膜破裂时间降低了6~8s,文章中指出为保持结膜囊内足够的荧光素,检测中加过多次荧光素,而文章中未能明确说明其拉眼的方法及提拉的程度,将他们的结果与我们的结果进行比较可能不适当。近来的研究中,P-Cho[4]等发现提起上眼睑所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与未提起眼睑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无显著的差异性,本文测得的结果也发现提眼睑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与未提起眼睑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无显著的差异性。有认为[8]泪液的蒸发与其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则蒸发得越快,由此推断出拉大眼睑后会引起TBUT的下降,而本实验在正常睁眼(睑裂平均约8mm宽)与拉开上睑时(睑裂约12mm宽)时测得的泪膜破裂时间无显著的差异。由于在上提眼睑时,存在动作轻重的不同,睑裂开大的程度不同,滴入荧光素的份量与次数不同,这些操作有可能影响泪膜稳定性,引起反射性泪液分泌等的不同,而使我们在结果上不同。
本实验发现P-Cho等的研究与我们的研究对象都属于亚洲人。有认为[8]泪膜稳定性的关键在于类脂层的完整性,而亚洲人的眼睑与欧美人的眼睑结构上有不同,可能泪液的成分也会有不同,而这种不同可能就是导致不同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有文章认为提起上眼睑后,使眼睑离开角结膜的情况下,有的患者可以单独的由下睑来稳定泪膜,下睑在泪膜稳定性方面的影响仍待进一步的研究。
Norn[3]等报道女性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低于男性;Lemp与Hamill[2]的研究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泪膜破裂时间无显著差异;P-Cho[4]等的研究中也认为不同性别泪膜破裂时间无显著差异;而本研究结果也发现泪膜破裂时间在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
在本研究的32名被检者中,64只眼有53.12%的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10秒,而无任何症状及眼干的表现。Copra[9]等测得的100名印度人中有77%的被检者泪膜破裂时间低于10秒;Yap[10]对40名香港人进行检测发现39%的被检者泪膜破裂时间低于10秒。P-Cho报道[11]在香港人中TBUT小于10秒是很常见的,而且发现在香港生活多年的高加索人的泪膜破裂时间大于香港人的泪膜破裂时间,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可能气候不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否因为滴入荧光素时干扰了泪膜的稳定?Holly[7]和Norn都指出荧光素会因为增加泪液量影响泪膜表面的顺应性,而使泪膜稳定性下降;Lemp等的研究中,使用弄湿的荧光条带染色,得出的结论是泪液分泌不足时泪膜破裂时间低于10秒,而P-Cho也是用荧光条带,结果香港人中右眼的TBUT平均为7.6秒,左眼为8.9秒;Rengstorff[12]对用荧光素液体检测的结果与用荧光条带来的Lemp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无显著差异;是否亚洲人的泪膜破裂时间本身就低些?若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测得不同人种的泪膜破裂时间,或许可以了解不同人种的泪膜破裂时间,或许可以了解不同人种的泪膜破裂时间是否不同,而后知道不同人种是否需有自己的泪膜破裂时间的标准。
空气的湿度经常变化,湿度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往往很难预计,我们是在83%的湿度下进行检查,远远高于P-cho[4]检查时湿度(54%)的情况,Norn[3]曾研究温度在18~24℃,湿度在40%~65%的变化下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发现泪膜破裂时间与温度及湿度无关,温度及湿度对泪膜破裂时间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Lemp MA. The preocular tear film and dry eye syndromes. Int Ophthalmol Clin,1973,13(1)∶185~189
[2] Lemp MA,Hamill JR. Factors effecting tear film break up time in normal eyes. Arch Ophthalmol,1973,89∶103~105
[3] Norn MS. Desiccation of the precorneal film. I. corneal wetting-time. Acta Ophthalmol,1969,47∶865~880
[4] Pauline Cho,William Douthwaite. Tear break up time and the effect of lifting the eyelid during its measurement. Clini Exp Optom,1992,75(6)∶231~235
[5] Holly FJ. Tear film physiology and contact lens wear. Ⅱ. Contact lens-tear film interaction. 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1,58∶331~341
[6] Lamberts DL. Physiology of the tear film. In The Corneal,2nd ed. Boston:Little Brown,1987.38~52
[7] Holly FJ. Tear film physiology and contact lens wear. I. Pertinent aspects of tear film physiology. Am J Optom physiol Opt,1981,58∶324~330
[8] 吕帆,瞿佳. 隐形眼镜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3~80
[9] Chopra SK,George S,Daniel R. Tear film break up time in non-contact lenswearers and contact lens wearers in normal Indian population. Indian J Ophthalmol,1985,33∶213~216
[10] Yap M. Tear break up time is related to blink frequency. Acta Ophthalmol,1991,69∶92~94
[11] Pauline Cho,Brian Brown. Review of the tear Break-up time and a closer look at the tear Break-up time of Hong Kong Chinese. Optome Vis Sci,1993,70(1)∶30~38
[12] Rengstorff GH. The Precorneal tear film:break up time and location in norm subjects. Am J Optom Physiol Opt,1974,51∶765~769
(收稿:1998-12-28)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