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学杂志 1999年第1期第1卷 论著
作者:姚芳蔚1 姚亦伟1 葛顺庭2
单位:1 上海市眼病中心防治所(200040);2 上海市广场地段医院(200002)
关键词:弱视;药物疗法;球后注射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弱视疗效。方法:根据弱视中枢发生学说的机理,选用具有兴奋与营养神经的中药制成注射液作球后注射治疗弱视。结果:统计634例932眼(年龄6~20岁),总有效率90.1%,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总有效率90.9%(542/596),屈光参差性弱视总有效率88.7%(298/336)。结论:本疗法对弱视疗效明显,而且具有方法简便、见效快、疗程短,不受患者年龄限制等优点。
治疗弱视的方法很多,其疗效各家报道不一,但普遍存在疗程长,受到年龄限制等问题。作者根据弱视中枢发生学说的机理,选用具有兴奋与营养神经的中药制成注射液,通过动物实验,在无毒副作用的前题下,对少数病例作了观察,发现效果明显,乃扩大于临床,亦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初步观察
1.1.1 一般资料:1992年间,采用新疗法治疗各类弱视38例,男女各19例。年龄:6~8岁10例,9~12岁12例,13~20岁11例,21~30岁4例,36岁1例。眼别:双眼11例,单眼27例。类型:屈光不正性10例20眼,屈光参差性25例25眼,先天性1例2眼,斜视性1例1眼,形觉丧失性1例1眼。以上病例皆根据1987年全国弱视防治学组所议定的定义而确诊。各病例在采用本疗法前,皆经遮盖法、视觉生理基础疗法、红色滤光胶片疗法或后象疗法等治疗无效,14例且已配戴眼镜。
1.1.2 治疗方法:自制弱视Ⅰ号注射液作患眼球后注射,每次注射0.5ml,隔日1次,每周3次,以12次为一疗程。
1.1.3 治疗前后比较:①视力:49眼治后的裸眼视力≤0.1的6眼,0.2~0.5的23眼,0.6~0.8的15眼,0.9的2眼,1.0~1.2的3眼。较之治前,≤0.1与0.2~0.5二档视力明显减少,0.6以上的几档视力明显增多,且有3眼视力恢复正常。治后视力提高率73.4%,平均视力增进幅度达76%。②屈光度:29例41眼作了复查,与治前基本相同。③眼位:与治前无明显改变。④注视点:治前旁中心注视9眼中,有1眼已转变为中心注视,2眼震颤性注视的震颤速度减慢。⑤P-VEP:25例32眼作了复查,属于正常或基本正常13眼,潜时延迟,波幅下降的16眼,测不出的3眼,多数较之治前,有好转或明显好转,好转率为62.5%。32眼治疗前异常率为90.63%,治后下降为59.37%,其中恢复正常者占31.26%。
1.1.4 疗效:①标准:根据全国弱视防治学组所制定的标准,凡治后戴镜远视力≥0.9为基本治愈;视力提高2行或以上为有效;视力不变或提高1行为无效。②疗效:38例49眼通过1个月的治程,基本治愈18眼,有效22眼。基本治愈率36.73%,总有效率81.63%(表1)。
表1 年龄与疗效分析(眼)
年龄
(岁) |
眼数 |
基愈 |
有效 |
无效 |
基愈率
(%) |
总有效率
(%) |
6~8 |
17 |
8 |
7 |
2 |
47.1 |
88.2 |
9~12 |
14 |
6 |
5 |
3 |
42.8 |
78.5 |
13~20 |
12 |
3 |
7 |
2 |
25.0 |
83.3 |
21~36 |
6 |
1 |
3 |
2 |
16.6 |
66.6 |
21~36 |
49 |
18 |
22 |
9 |
36.7 |
81.6 |
1.1.5 疗效分析:①年龄与疗效:本组38例,年龄分布在6~36岁之间,疗效以6~8岁组最佳,见表1。②病种与疗效:先天性、斜视性与形觉丧失性等3种弱视(共4例),由于例数太少不作统计。疗效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佳,见表2。③屈光度与疗效:
表2 病种与疗效分析(眼)
|
眼数 |
基愈 |
有效 |
无效 |
基愈率
(%) |
总有效率
(%) |
屈光参差性 |
25 |
7 |
13 |
5 |
28.0 |
80.0 |
屈光不正性 |
20 |
11 |
6 |
3 |
55.0 |
85.0 |
本组以高度远视散光与高度近视散光占绝大多数。远视度数多数在+6.00Ds以上,散光度数多在+2.00Dc以上,高度近视多数在-10.00Ds以上。经治疗,近视散光组的基愈率64.2%,总有效率85.7%;远视散光组的基愈率25.7%,总有效率80%,疗效以近视组为佳。从屈光度来看,则无论是近视、远视,皆以低度为佳。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