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察3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屈光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配镜时间。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8例(79眼) 行3mm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行EAS1000检查,除外人工晶状体存在偏位情况。然后1,2,3,4wk;3,6mo行视力及显然验光检查,记录患者的视力、球镜、柱镜和散光轴,分别对结果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2,3,4wk;3,6mo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球镜、柱镜度数及其散光轴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3mm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wk屈光状态趋于稳定,即可配镜。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切口 1000 人工晶状体 屈光 配镜
0引言
随着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由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的转化,术者及患者对术后效果的要求均越来越高。最小的术后散光、最快的术后视力恢复及最佳的矫正视力是现代白内障手术的理想目标。3mm 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因切口小、无需缝线,使屈光状态较快稳定,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但究竟何时配镜为宜,本研究对此类患者术后的屈光状态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变化规律,确定最佳配镜时间。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200706/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中心行3mm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68 例(79 眼) ,男31 例,女37 例。年龄45~85(平均65)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除外既往眼病及外伤史患者。
1.2方法
术前准备及麻醉按白内障摘除术常规操作。用3mm刀在10 点位即右眼颞上方左眼鼻上方角膜缘内1mm 行透明角膜切口,前房注入粘弹剂,连续环形撕囊,撕囊口直径5~6mm ,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核,清除残余皮质及核碎块,前房注入粘弹剂,推注器推出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清除粘弹剂,切口自闭。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中无后囊破裂、玻璃体脱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角膜失代偿、人工晶状体脱位和眼压增高等并发症发生。
1.2.1术后EAS1000检查
术后1d,6mo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EAS1000检查。对人工晶状体倾斜角度与偏离中心距离进行测量。所有检查均由同一医生完成。
1.2.2术后屈光检查
术后1,2,3,4wk,3,6mo在检查眼前节和眼底情况的同时进行屈光状态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电脑验光、小瞳孔检影验光、手工插片、矫正视力,以及近用镜度数和视力。所有验光检查均由同一验光师完成。
统计学处理:将所有病例的球镜和柱镜分别统计,将球镜分为<3.00D和≥3.00D两组,将柱镜分为<1.50D 和≥1.50D两组,验光结果分别采用SPSS11.0的多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术后视力
术后1wk~6mo的裸眼及矫正视力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 表1 术后裸眼与矫正视力比较(略)
2.2球镜和柱镜
在79眼中,术后球镜≥3.00D的有14 眼,<3.00D的有65 眼。在61只有散光的眼中,术后柱镜度数≥1.50D有13 眼,<1.50D有48眼。术后1wk~6mo,球镜和柱镜度数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术后各时间点球镜、柱镜度数(略)
2.3散光轴 散光轴在79 眼中,61 眼有散光。现将每眼6 次的散光轴做横向比较(表3)。在术后1wk~6mo,散光轴位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术后散光轴位的变化(略)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