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分离复位后继发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06/2005-09诊治的外伤性睫状体分离35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中26例治疗后出现眼压升高,25例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1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 结论: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经治疗复位后需密切观察眼压的变化,药物和手术治疗能较好地控制眼压,保护视功能。
【关键词】 睫状体分离 青光眼
0引言
睫状体分离是眼外伤和内眼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持续的低眼压,损伤视功能,严重的出现眼球萎缩。及时的封闭睫状体分离的离断口是使睫状体脉络膜复位,矫正低眼压的关键。但治疗过程中常出现眼压升高,我们回顾性分析近年来诊治的外伤性睫状体分离35例的临床资料,对继发高眼压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998-12/2005-12内治疗的外伤性睫状体分离的连续病例35例,其中男25例25眼,女10例10眼,年龄11~64岁。35例均为眼球挫伤病例。所有病例均经UBM检查发现有360°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并且发现有离断口。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治疗8例8眼,离断口<60°,患眼局部用10mg/g的阿托品眼膏散瞳。
1.2.2激光治疗 30°<离断口<60°,用氩离子激光光凝离断口。治疗前用10g/L Pilocarpine缩瞳2~3次,在Goldmann三面镜下看见离断口处暴露的巩膜面和睫状体面,先自巩膜突开始,光凝整个暴露的巩膜面,激光量1W,见巩膜面有气泡形成为宜。然后自离断口深处开始,自后向前光凝暴露的睫状体面,激光量0.6W,见睫状体面变灰白为宜。治疗后用10mg/g的阿托品散瞳。治疗4例4眼,3例是睫状体固定缝合术后残余离断口。
1.2.3手术治疗 行直接的睫状体固定缝合术。手术方法:术前用10g/L Pilocarpine缩瞳2~3次。局部麻醉后,于离断口处做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于角膜缘后4mm做2/3厚巩膜瓣,向前分离巩膜瓣约2~3mm,其范围大于离断口约1~2个时钟位。角膜缘后2mm处,在巩膜床上切透深层巩膜,可见有睫状体上腔液体流出,切口下方见睫状体组织。用10-0无创伤尼龙线,穿透深层巩膜切口一唇,然后浅行通过睫状体组织,再由另一唇穿出并结扎,类似间断缝合,但睫状体组织不能嵌夹于切口处,每针相隔1.5~2mm,每次切口不能过大,完成后,再延长深层巩膜切口,依次进行,直至完成计划的手术范围为止。间断缝合复位的巩膜瓣及结膜瓣,术毕球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和激素,结膜囊上抗生素和激素眼膏,单眼遮盖。如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则先行巩膜瓣,再行标准玻璃体切除三切口,行玻璃体切除后,再行睫状体固定缝合术。单纯睫状体固定缝合术14例14眼;睫状体固定缝合术联合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9例9眼,其中2例联合行晶状体咬切术,1例联合虹膜根部离断修补术,2例联合硅油填充术。有3例离断口>180°,2例离断口为270°, 1例离断口为300°,手术分2次进行,分别间隔1,2wk;1mo。有3例联合了环扎术。所治疗的35例35眼进行了密切的随访,随访3~48(平均15)mo。
统计学处理:对术前术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屈光度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统计工作都是在SPSS统计软件包中进行,P<0.05定为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35眼离断口封闭,睫状体脉络膜均复位,平均复位时间为12.5±22.3d,眼压及前房中央深度见表1,视力情况见表2,35例有25例术后发生一过性的高眼压,多数是在治疗后3d发生。部分眼压高达60mmHg,经缩瞳,高渗脱水,抑制房水生成,眼压可控制。有1例房角粘连扩大,经抗炎,缩瞳,眼压控制不佳;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矫正视力1.0。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