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形态学改变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眼部B超,前房角镜和UBM对200601/12来我院经治的47例52眼挫伤后低眼压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形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眼部B超检查47例52眼确诊挫伤性睫状体脱离仅25例;经前房角镜确诊的为38例;经UBM检查,全部确诊为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结论:UBM能准确诊断挫伤性睫状体脱离,不受屈光介质浑浊的影响,它可显示出采用常规检查所不能揭示的病变。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睫状体脱离;形态学改变;诊断 睫状体脱离的原因包括眼外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青光眼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睫状体激光光凝术后、葡萄膜炎等。其中眼外伤是引起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最常见的原因。严重眼球钝挫伤后,常可造成长期低眼压,引起视网膜水肿、黄斑皱褶、视力下降,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因此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前睫状体脱离的诊断完全依靠前房角镜等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问世,使睫状体检查不再是眼科医生的盲区。UBM作为一种无创伤、高清晰的眼前节成像技术,利用了高频超声对眼前段组织结构进行类似显微镜检查的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法,可获得类似于眼前段组织切片的二维超声图像, 可以清晰地显示睫状体及其临近组织的关系,弥补了前房角镜和眼部B超的不足。同时,它不受屈光间质清晰度及眼压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对睫状体脱离的范围、高度提供了新的依据。现将我院200601/12经治的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的情况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们选取了从200601/12因外伤后低眼压在我院经治患者47例52眼,致伤原因:拳击伤18例,铁器伤15例,爆炸伤8例,木块伤4例,石块击伤2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13~55(平均24.2)岁。右眼23只,左眼 29只。平均视力0.01(0~0.8);以40例40眼正常眼为对照,男24例,女16例年龄16~64(平均42)岁,右眼23只,左眼17只平均视力1.0(0.9~1.5)。被检测眼无外伤、青光眼、葡萄膜炎或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病变,亦未接受任何眼部手术,无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肺结核等病变。房角镜为苏州医疗器械厂的YZ14型前房角镜;B超诊断应用法国Quantel medical 公司的Cinescan ABScan system 835型,探头频率为10MHz,扫描范围包括垂直与水平中轴位及四个象限的周边部切面。UBM采用加拿大OTI公司生产的SCAN1000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探头频率50MHz,扫描深度和宽度均为5mm,分辨率达20μm。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过眼科一般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镜与眼压计),记录眼部情况后,行B超、UBM和前房角镜检查,记录睫状体或脉络膜脱离的情况。这三部分由不同医生完成,每一种检查均由同一人完成,检查时不知另外三种检查结果,记录资料分开保存,最后汇总。患者取仰卧位,5g/L地卡因眼药水表麻受检眼,放置适宜眼杯于结膜囊,以蒸馏水为介质,自12点钟开始顺时针方向扫描外伤眼房角及睫状体情况,做4个象限角巩膜缘的局部断层扫描检查,取最佳形态学图像,可疑部位重点观察前房角和睫状体情况,并记录病变钟点方位的范围。用仪器内的测量软件分别测量前房深度、小梁睫状突距离、虹膜睫状体距离和虹膜悬韧带距离。 统计学处理:UBM检查结果用两两比较的配对t检验。
2结果
2.1眼部B超 仅25眼可见睫状体剥离或睫状体脉络膜剥离,表现为起自视盘外(不与视盘相连)、赤道部或锯齿缘部的条带状强回声,但前界均不能探及,其与球壁间为无回声区或致密弱点状回声,冠状扫描亦呈同心圆形或花瓣样无回声区。
2.2前房角镜 38眼离断口呈裂隙状至宽带形,范围大小不等,未见睫状体根部与巩膜突离断者疑为睫状体剥离或睫状体脉络膜剥离。另有14眼因眼压极低房角镜不能安装或屈光间质不清、前房极浅、虹膜膨隆、患者合作不佳等原因不能进行检查。
2.3正常睫状体UBM 垂直切面的睫状体呈类三角形,睫状突凸起,向中轴部与晶状体悬韧带相连,外与巩膜相连且二者间无间隙,向后延续至睫状体平坦部;水平切面在睫状突水平可探查到分布均匀的凸起,平坦部水平睫状体与巩膜间无间隙(图1)。
图1 正常晶状体与巩膜相贴(略)
2.4睫状体脱离的UBM 前房深度较健眼明显变浅,巩膜与睫状体之间存在裂隙样、条形楔形无回声区,无回声区内或可见丝样、条样回声,部分患者可见睫状体与巩膜间充满致密弱点状回声;或合并睫状体冠部与巩膜突离断,使前房与睫状体上腔沟通(图2,3)。19眼离断范围<60°;23眼离断范围为60°~90°;10眼睫状体离断范围>90°。两组UBM生物测量结果见表1。
表1 UBM生物测量参数(略)
A:前方深度(轴深);B小梁睫状突距离;C:虹膜睫状体距离;D虹膜悬韧带距离
图2 睫状体脱离,巩膜与睫状体之间可见一无回声区,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沟通(略)
图3 睫状体脱离,巩膜与睫状体之间可见一无回声暗区,前房与睫状体上腔之间未见沟通(略)
[1] [2] 下一页 |